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中国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倡议社会各界保持骨骼健康、促进全身健康的理念。
骨质疏松症一种以骨质流失、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方玲娜介绍,女性骨峰值骨量通常低于男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特殊的生理阶段以及遗传因素,都给女性的骨骼健康带来了客观的影响。此外,缺乏运动、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导致致中老年女性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人体90%的骨量在20岁前完成积累,女性骨峰值骨量通常低于男性。人体骨骼矿物含量在35岁左右达到峰值骨量,之后开始逐渐流失,女性因骨量基础较低,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雌激素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维持骨量平衡。女性在围绝经期(通常45-55岁),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快速流失。
绝经后15-20年内,女性骨量可能减少至峰值的33%-50%,而男性骨量丢失速度较慢。
妊娠和哺乳期是非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最大的两个时期,不同程度影响骨代谢。
女性需为胎儿和乳汁提供大量钙质,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骨骼中的钙会被动用,导致骨量丢失。停止哺乳后,骨丢失将有所改善,恢复期往往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
多次生育或生育间隔短的女性,骨量丢失风险更高。
部分女性因文化传统或审美观念,存在体力活动不足、过度防晒、素食偏好等问题,影响骨骼健康。
缺乏运动会影响骨骼强度,日照不足会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影响钙吸收;长期素食可能使钙、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骨质疏松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女性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方玲娜介绍,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以及导致死亡。
咳嗽、弯腰、跌倒可能引发骨折,常见于脊柱、髋部、腕部。
骨质疏松症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完全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
方玲娜介绍:骨质疏松早期症状隐匿,需重视预防。女性朋友出现腰背痛、肢体抽搐等症状,就应该警惕骨质疏松发生;如有身高明显变矮、跌倒后骨折,可能是严重骨质疏松,需要即刻就医。建议绝经后妇女常规将骨密度检查纳入体检中,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平时加强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缓解骨骼的流失。
方玲娜特别提醒:很多女性朋友通过节食来控制体重,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影响到骨量和骨健康,建议老年人体重指数维持在 20-24kg/m²。另外,优质蛋白是骨骼的 “修复剂”,建议女性朋友每日蛋白质摄入按体重的 1.0-1.2 g /kg ,优先选择鱼、蛋、豆制品等,为骨骼胶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料。生活中,可以参加对抗运动、平衡锻炼,例如哑铃操、深蹲、太极拳等运动有效保持肌肉,减少骨质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