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作为总出品方的国内首部“AI+昆曲”文旅非遗微短剧《玉见梁辰鱼》正式播出。该剧采取网台联播、多端联动模式在央视频首发,随后登陆江苏卫视、江苏移动IPTV、江苏影视频道、江苏有线等视频平台,以及芒果、爱艺奇、优酷、红果等主流视频网站,全面覆盖全国观众。
据介绍,这部微短剧不仅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成为昆山高新区探索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新尝试。
微短剧《玉见梁辰鱼》系由市委宣传部指导,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昆山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云耕(苏州)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并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获批2025年苏州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据悉,该微短剧全剧共13集,每集时长约10分钟,以昆山高新区为主要取景地,讲述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剧情为当下一位专注肿瘤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高玉见与明代昆曲作家梁辰鱼因奇妙的量子纠缠相遇。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互扶持,一同突破科研困境与艺术桎梏,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救赎。
“这部微短剧能够如此精彩,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制作团队。从总出品方到联合出品方,汇聚了各方的专业力量与心血。我们致力于通过这部作品,将昆曲这一古老非遗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昆曲。”昆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剧组选角也同样用心,既有专业昆曲指导坐镇,更有小昆班演员真情出演,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与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微短剧《玉见梁辰鱼》只是昆山高新区制作的文艺精品之一。近年来,昆山高新区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培育,实施苏州艺术基金等扶持机制,提前布局、重点遴选具有本土特色和创新潜质的项目,为文艺精品从孵化到落地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此外,昆山高新区推动跨界融合与资源整合,积极搭建企业、院校、机构合作平台,促成昆曲与影视、AI技术深度融合,引导项目运用传统非遗工艺和高新区实景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双向赋能。
昆山高新区还加大资源整合与宣传推广,依托区镇联动机制,整合播出平台、文旅景点和创作力量,推动作品申报国家级推荐计划并在主流媒体上线,有效扩大优秀文化作品影响力,拓展区域文化品牌传播渠道。
当前,微短剧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并以精品化、主流化、数智化、全球化之势重塑影视生态。
近年来,昆山高新区积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网络视听精品工程,将微短剧作为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与抓手,竞逐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新赛道。明确“三年成树、五年成林”的发展定位,立足自身优势与行业趋势,加快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能级。
为发展微短剧产业,昆山高新区计划建设数字文旅微短剧产业基地,谋划以“IP(知识产权)+XR(扩展现实)+AI(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文化+科技”文旅项目,通过线上推出精品短剧和打造社群空间、线下建设视觉空间和文旅配套,形成文旅商业区。
昆山高新区还整合辖区企业资源,借助虚拟拍摄技术实现“无实景拍摄”,真正实现“科技为内容赋能”。规划建设“一站式”影视拍摄服务平台,通过“三找+四选”(找场地、找资源、找资金,选剧本、选景、选人、选平台、)模式,提供从剧本备案辅导、剧组资源对接到金融支持、版权交易的全链条服务。
目前,昆山高新区联合上海三星文化、北京十阳、九丘文化等知名机构,形成微短剧生态合作联盟,未来剧组在昆山备案的项目,可同步对接全国拍摄场景,实现“一地备案、全域协拍”。
此外,昆山高新区积极构建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在产业上游,昆山高新区将联合昆山福纳影视学校、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设立“微短剧创研中心”,重点开展IP孵化、剧本创作、人才培养。比如,已经举办的线上“微短剧创新创业大赛”,从学生、社会创作者中挖掘优质剧本,形成“创意-孵化-制作”闭环。
在产业中游,昆山高新区已对接麦海行进、云耕九州等重点企业,以推进昆曲电影《西厢记》拍摄制作,拍摄微短剧《玉见梁辰鱼》为契机,聚集多家承制公司。昆山高新区将打造短剧产业平台,目标为3年内引进项目产值达5亿元,形成“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在产业下游,昆山高新区规划建设数字化影棚和实景街区,同步配建直播电商基地,实现“拍摄在昆山、销售走全国”的剧销联动模式,让文化流量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