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2252
前 言
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可能撞见昆曲袅袅的工尺谱;转过一道临河的街角,或许正逢奥灶面出锅的蒸腾热气。在昆山的传统村落里,非遗是农耕文明未曾断代的年轮——阿婆煮茶时搅动的涟漪,藏着二十四节气的倒影;老农一嗓田歌唱罢,稻穗便黄过六百个春秋。当集中连片保护的理念串联起星罗棋布的乡愁,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老匠人掌心的纹路,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命脉的温柔守护。
清明如约而至
昆山正仪老街上
青团子的香气愈发浓郁
小小的青团子不只是一道美食
它还是昆山的非遗珍宝
...
近年来
昆山扎实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营造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本期
让我们开启乡土非遗探索的第一站
↓↓↓
青团子的故事,始于千年前的寒食节。唐代百姓为禁火冷食,以艾草汁染米团祭祖;至明清,江南人家将青团列为清明“时物”,《清嘉录》记载,“市上卖青团、焐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在昆山,青团子制作中的佼佼者当属正仪老街的百年老店文魁斋了,其青团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第六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魁斋的青团子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首先要挑选新鲜上好的浆麦草,洗净浸泡后捣烂榨取青汁。青汁中兑入适量的碱水去除青草气,其中最关键的在于青汁与石灰水的配比,这既是青团质量的保证,也是店家的不传之秘。接着将青汁与糯米粉混合揉匀,直至面团不黏手。青团的馅料也独具特色,猪油豆沙香甜细腻,白糖枣泥软糯可口。包好馅料后,团子上笼蒸熟。
经过这样一整套工序,亮晶晶、碧莹莹的青团子就可以上市了。此时的青团外皮软糯,内馅甜而不腻,还带着淡淡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的青团子早已不只是祭祖的寄托,而是真正“活”在了人间烟火里。每到清明前后,正仪老街热闹非凡。文魁斋的后厨里,老师傅们仍一丝不苟地守着 “浸、兑、和、拌、蒸、剪”六字诀;橱窗外,天南海北的游客排着队,手机镜头对准蒸笼腾起的热气,等待这一口春日限定的滋味。
咬一口青团子,转身扎进百戏博物馆,听一段《牡丹亭》的水磨调;循着青团香气漫步村落田埂,偶遇戴印花布头巾的阿婆采浆麦草……一枚小小的青团子成了“导游”,带着游客们赴一场从舌尖到脚尖的春日漫游盛宴,感受百年老手艺与昆山古村落的烟火气在新时代的完美交融。
当二十四节气轮转至清明
这颗青团子
依然是昆山人与春天对话的方式
——咬一口春天的翠绿
尝得到非遗的坚守,也品得出时代的包容
跟着这口软糯香甜的青团子
这里还有不少好去处
值得一探
由上塘街和下塘街组成,沿河而建,古朴的石板路延伸至远方,街道两旁是绵延数百米的枕河人家。这里不仅有最负盛名的青团子,更有诸多特色小吃令人垂涎,晶莹剔透的泡泡馄饨、香气扑鼻的萝卜丝饼、甜蜜软糯的海棠糕,还有面拖大排、鸡爪等美味。
从正仪老街出发,步行不远便可到达。博物馆建筑之形取戏曲“工尺谱”之意,是国内首个集齐中国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踏入馆内,仿佛置身于戏曲艺术的殿堂,这里不仅是一座展示戏曲艺术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国戏曲文化精髓的重要殿堂。
在一枚青团子中
感受非遗传承的文化密码
它包裹的不仅是春天的滋味
更是一部活的文化史
青团正当时
来昆山
感受老街古韵、百戏经典
偶遇春光正好的江南吧!
- END -
来源:宜居昆山
UID:659919
UID:96716
UID:789246
赏
我要提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电话: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线广告热线:18012662666紧急联系:1888818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