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
《新华日报》聚焦昆山市巴城镇
主动跳出镇域发展思维
刊发报道
《三个关键词解锁“每天进步1%”》
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2000亿大关、进出口总额首破200亿美元、全国千强镇排名一举跃升11位至第15名、昆山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区镇第一等次……2月12日,阳澄湖畔春寒料峭,但巴城镇高质量发展暨作风效能工作会上好消息频传。
成色十足的成绩单背后,是巴城以“敢为、至诚、笃实”三原色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泼墨挥毫”——敢为者,拒绝“躺赢”,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伟力突破发展桎梏;至诚者,用“换位跑一次”理念重构“产城人”关系;笃实者,让埋头实干的“硬功夫”化作久久为功的共富密码。
当传统水乡以科创浓度对话世界,当基层治理以绣花功夫编织幸福,强镇何以更强?昆山市副市长、巴城镇党委书记朱叶华思路明确,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发展之路上的诸多风险挑战,巴城把2025年定为“唯实奋进年”,全力以赴拼开局、抢进度,主动跳出镇域发展思维,以“每天进步1%”的奋进之姿开创发展新局面,把令人振奋的蓝图变成令人信服的实景。
立春当天,智程半导体迎来了蛇年的首个开工日,春节假期里的生产车间立刻忙碌起来。这家从事半导体领域湿制程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制造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我们的设备用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比如晶圆清洗、蚀刻和电镀等。其关键的工艺参数如颗粒物尺寸、电镀层厚度等小至纳米级,对设备的技术设计、材料选型、生产环境和过程管控要求非常高,单台设备售价达千万元以上。”苏州智程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仕品向记者介绍,智程进入半导体设备赛道已超过10年,公司注重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超10%,长期以来技术投入也带来了市场回报,公司近几年订单额增幅都在30%以上,去年新签订单近7亿元。
20年前,26岁的杨仕品辞去教师工作,从陕西老家坐了2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苏州打拼,并最终选择在昆山创业。当他在2013年毅然从软件服务跨界智能制造时,不曾预料10年后能凭借自研技术实现国外半导体湿法设备的国产替代。
抢抓时代风口逆袭而上,杨仕品认为最核心的一条是:不甘平庸,勇敢向前!这恰似当年巴解挥斧斩断的不仅是蟹螯,更是对未知领域的畏惧与犹疑。
“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自“第一个吃螃蟹”的巴解开始,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气与魄力就镌刻在了巴城的基因之中。从“夹人虫”到“蟹经济”,从传统乡镇到产业新城,巴城始终以“敢”破题、以“新”作答。
巴城之“敢”,是“昆山之路”精神的微观映射,这种勇于突破的基因早已烙进这座城市的血脉。正如当年巴解在篝火旁拓宽食物的边界,今天的巴城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重新标定镇域经济的价值坐标。
立臻项目就是最亮眼的注脚。这个占地800多亩的千亿级项目,是国内最先进的高端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透过智能工厂现代化车间的玻璃幕墙,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子产业集群的聚势腾飞,更是一个乡镇与全球产业链深度咬合的雄心。这种产业升级的壮举背后,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地方政府主动提升拉高发展标杆,用“腾笼换鸟”的魄力重构产业版图。
先行者的勇气从来不止于经济领域。面对制约城市发展的基层治理问题,巴城将344项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局,用“三层网格”编织出违建治理的“天网”;将“大绿地”式的中央公园转向众多的“口袋公园”,用47个“昆小薇”“小游园”,在产业园区与居民区之间编织起15分钟品质生活圈。
当2024年的经济数据跃然纸上,巴城镇增速位居昆山全市前列的各项指标,不过是“敢”字精神在数字维度的投影,这就像阳澄湖大闸蟹在咸淡水交汇处的进化智慧——既保有攻坚克难的硬壳,又孕育出鲜美的内在。当长三角小镇敢于主动跳出镇域比拼,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当天事当天办,为巴城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效率点赞!”捧着变更后的营业执照,昆山市兴凯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郭艳青喜笑颜开。这个曾让企业辗转难眠的增资股改节点难题,在“一对一”精准辅导服务中迎刃而解。
新春伊始,“换位跑一次”专项行动在苏州、昆山全面铺开。巴城亦是第一时间落实,在高质量发展暨作风效能工作会议后,随即召开“换位跑一次”工作推进会,要求把“换位跑一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抓手,查找服务和需求、政策与落地之间的差距,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暖心巴城”服务3.0版,以惠企惠民服务实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走进巴城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两侧办事窗口之间的那方“特殊柜台”很是醒目。这是常规办事窗口前增设的预审岗,可以帮办事主体在办件受理前预审材料,解决材料不齐、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这个看似微小的流程再造,每年都为大批企业和群众省去反复奔波的烦恼。
中心各进驻单位负责人更是化身办事群众,在取号等待、材料填报的亲身体验中,捕捉那些隐藏在文件背后的真实诉求。这个看似简单的行动,实则折射出巴城面对企业与群众一以贯之的满满诚意——政府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招,而是主动拆解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痛点,将“诚”字熔铸进服务的每个细节。
诸如此类的便民“小巧思”在巴城不胜枚举。正是这种重构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诚意,催生出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的极限速度、37.18万件各类办件的100%办结率,让666家新企业在2024年纷纷破土而出。
巴城之“诚”,不仅浸润在办事窗口的温情高效里,更绽放在产业工人下班后的“温馨港湾”中。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上,梧桐小城这个容纳数万产业工人的社区正为“产城融合”赋予新的内涵:无人机巢在楼宇间守望;数字化平台与消防设施更新的软硬件结合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祥和;党群服务中心集成医疗、文体、心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出“15分钟便民圈”……每一处设计与改进,都包裹着以人为本的治理温度。
“集宿区就是服务区、生活区就是生态圈,这是梧桐社区一直坚持的服务理念。”梧桐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薛庆向记者解密,“梧桐社区”寓意“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展现了巴城“求贤若渴”的诚心和“精致服务”的恒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作为昆曲之乡,巴城浇筑文化认同的坚守从未间断——连续十载的重阳曲会上,昆曲水磨腔的婉转不仅萦绕在雕花戏台,更浸润着新老巴城人的精神家园。这种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向心力的智慧,恰如老玉工琢器的耐心,在时光淬炼中让人才与城市达成默契共生。
如今在巴城,一场关于“诚”的实践正悄然改写基层治理的叙事逻辑:政务服务改革的“减法”做优了营商环境,民生配套的“加法”夯实了人才根基,文化浸润的“乘法”则激活了城市认同。以“至诚之心”作黏合剂、让产业齿轮与文化脉络耦合转动,巴城“产城人”融合的同心圆正在诚意的浇灌下不断延展半径。
作为著名的阳澄湖大闸蟹之乡,每年品蟹季,巴城的大闸蟹都“一蟹难求”。从阳澄湖畔放眼望去,青壳金爪的大闸蟹早已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镶嵌在乡村振兴版图上的明珠。
“以前大闸蟹每年亩均赢利2000元—3000元,如今每年亩均赢利8000元。现在是真正的科技化养殖,产业园依靠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巴城镇农村工作办公室的技术指导,从选苗到饲料都得严格符合要求,每年大闸蟹上市之前,省、市还要对大闸蟹进行检测。”巴城镇阳澄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统一蟹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监管、统一销售,巴城“实打实”的富民路径正铺就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小小一只蟹,催生了巴城380多个交易码头、1300多家餐饮饭店,带动一个电商产业园3万多人就业,拉动产业年收入40多亿元。
沿湖向北,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的机械臂正将秧盘精准送入恒温箱,无人插秧机在北斗导航下“绣”出笔直的“绿色诗行”。这里既是昆山耕地轮作培肥的试验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样板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机械化耕作率超95%,可年产优质稻米4000吨。
从“提篮叫卖”到建成“全产业链”,巴城用“唯实奋进”的笃行之姿将“一只蟹”“一粒米”做成富民大文章——当蟹农在电商平台刷新销售纪录时,种粮大户正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覆盖全镇的“温暖6+1”社会救助站里,志愿者正为独居老人调试智能手环;69个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星罗棋布,12家日间照料中心连缀成养老网络,60多个按时完成的民生微实事让巴城在料峭春寒中“温暖+1℃”……
民生小事,也是“国之大者”。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视角,实干兴邦永远建立在对民生的深刻体察之上,就像先民烹蟹时既需要劈开硬壳的果决,更离不开调和五味的匠心。巴城这份“实笃笃”的民生答卷,是田间蟹塘的丰收喜悦,是老街巷尾的昆曲悠扬,是百姓笑容里的幸福密码。
巴城之“实”,不仅是唯实的精神,也是实干的行动,更是实在的成绩。以实干创实绩,这就要求锻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当前,巴城正优化村、社区书记、矛盾调处、招商护商、年轻干部、城市更新、综合执法与应急管理等7支队伍,要求全体干部扛起攻坚克难的硬担当,提振敢为善为的精气神,以“每天进步1%”的实干之举,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推动各项工作紧起来、快起来、跑起来。
当“敢”的锐气冲破思维藩篱,“诚”的纽带连接政企人心,“实”的根基撑起发展高度,这个阳澄湖畔的江南小镇,已然在长三角璀璨的城市群中绽放出独特的三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