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却不失古朴,灵秀又蕴含典雅。位于太湖流域东侧的昆山,不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之城,更是长江下游农耕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昆山共有6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18个苏州市传统村落。昆山市先后入2024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江苏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名单。
姜杭村位于张浦镇西南侧,有着约6000年的人类生活的灿烂历史,于唐代形成村落(目前尚留存的为姜里),有着“水乡道教胜地”的深厚底蕴,也有着“太极水村——姜里”的经典水韵。村落形态与太极八卦图形似,整体环姜里潭而建,形成了“水中有村、村中有水、水中有岛,岛上有人家”的独特格局。2023年3月,姜杭行政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姜里遗址主要分布在村中部及后村西北部,总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自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先后历经3次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时期的住房、土台、墓葬、水井、灰坑等遗址,出土了碳化米粒、野猪、麋鹿骨骼及100多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的珍贵文物。同一遗址文化堆积层从马家浜文化到唐宋时期延绵不断,这在苏南亦属少见,对研究长江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俗称“姜里老庙”,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距今800多年。殿宇壮观恢宏,供奉东岳大帝、慈航道人(观音)、土地、城隍、十殿阎王等众神像,是宋时昆山县四大东岳庙之一。1993年,东岳庙被拆,材料大多运往昆山建造西门粮库等。1998年,昆山市政府批准同意恢复姜里道教活动场所,经由民间信仰群众和民营企业赞助,2000年1月,举行东岳庙殿竣工暨神像开光典礼;同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重建的东岳庙题“東嶽廟”匾额,并题幅“水乡道教圣地”。每逢庙会节汛,香客络绎不绝。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位于东岳庙西九龙口,越大直江。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载:清同治七年(1868),里人朱、殷二人捐田22亩创立义渡,归昆山敦善堂经理。东岳义渡江面开阔、烟波浩渺,岸亭古朴、渡舟横卧,行帆穿梭,成为吴淞秀水一胜景。清同治九年(1870),里人严兴鳌在渡口两岸修建凉亭,以利民候渡小憩,百姓感其恩,称为“严公亭”。2006年,东岳义渡因南塘江、大直江大桥通车而停渡,是昆山最后撤销的渡口。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位于姜里后村东,旧时高约10米,占地3亩多,古称“太公墩”“姜公墩”,相传因商朝末期姜太公避纣东海之滨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嘉靖《昆山县志》和清《吴郡甫里志》《淞南志》均记载为“凤凰墩”。唐中宗朝,里人姜辄以功封扶阳郡王,被招为驸马,拜爵驸马都尉,在姜里建宅第。为纪念姜辄,志书改称太公墩为“姜王墩”“凤凰墩”,里人称“姜王山”。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俗称“响铃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位于姜里前潭与后潭交界处,东西走向,单孔石梁石板桥,长约20米,宽约2米,是太极水村唯一进出村庄的通道。响铃桥的名字有着神奇的传说,传说造桥时,有一位仙人走过,告诉村里人这座桥行人走过时必须要有铃声,否则后村养的小囡要哑巴;也不能造三孔两孔,否则姜里后潭的水向南流量过大,冲得南巷人要穷。后来设计为一孔半,桥建好后,果然全村太平,取名“永安桥”。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位于姜里村西侧边缘,全长200多米,宽8米-10米,因姜太公隐居姜里的传说而得名。2008年,考古发掘时,在堤坝发现大量商周时期的陶器碎片。该堤既是一条追溯历史的文化长堤,又是一条欣赏姜里水村美景的观光长堤。
ZHONG GUO CHUAN TONG CUN LUO
喊唱“淞南山歌”是旧时姜杭村的民俗,村民喊唱山歌,代代口传心授,发展丰富。其曲律爽朗婉转,节奏自由明快,韵味原始质朴,朗朗上口、老少皆宜,展露出浓郁的乡村气息。由张浦镇镇志办、镇文联搜集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江南∙民歌张浦》共两集1052首,其中姜杭村民传唱入选的歌谣有200多首,列全镇各村之首。
2023年以来,姜杭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农房改善以原址翻建为主,充分延续传统水村环绕的独特肌理格局;完成滨水巷道环通,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村落环境面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改造提升姜里广场、望娘亭、姜里遗址、太公堤等节点,塑造姜里“新八景”;采用“微介入、小尺度”方式修补公共空间,留住乡愁记忆;积极引入昆山乡建集团,激活13处闲置农宅资源,发展文旅新业态,持续打响姜杭村“太极水村、文俗福里”的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