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岁的李阿姨(化名)因肺部感染住院
本就身体不适的她
又遭遇了强烈情绪刺激
突然袭来的剧烈胸闷痛、浑身出汗
让她陷入危急
复查心电图、肌钙蛋白都出现异常
初步判断:急性心肌梗死
可紧急冠脉造影后,结果却出人意料: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真正的 “元凶” 是一种叫 “应激性心肌病” 的疾病,俗称 “心碎综合征”。
经过针对性治疗,李阿姨现已康复出院,但这个案例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急性、可逆的心力衰竭综合征,因左心室形态在影像上酷似捕捉章鱼的 “章鱼壶”,也叫章鱼壶心肌病。
它的症状和急性心肌梗死高度相似,都会出现胸闷痛、出汗等表现,但核心区别在于:冠状动脉没有阻塞,且心肌损伤是可逆的。
简单说,这不是单纯的 “情绪上头”,而是有明确病理改变的器质性疾病。
-
极度压力:大脑感知到强烈的情绪或身体压力。
-
激素大量释放:身体释放出大量的应激激素,特别是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
心肌中毒:过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 stunned ”(顿抑),即心肌暂时失去收缩能力。
-
冠状动脉痉挛或微血管功能障碍:儿茶酚胺也可能引起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或微小的血管痉挛,导致短暂的心肌缺血。
-
心室形态改变:左心室底部的心肌对儿茶酚胺可能更敏感,从而出现特征性的气球样膨出。
简单来说就是,压力会让身体释放大量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暂时 “损伤” 心肌,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异常。
医生会通过一套 “组合检查” 来确诊,核心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
左心室一过性的运动减低、无运动或运动异常。
-
冠状动脉造影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或急性斑块破裂的证据。
-
新出现的心电图异常或肌钙蛋白轻度升高。
-
排除嗜铬细胞瘤和心肌炎。
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主要是支持性的,并处理急性并发症。
缓解症状:使用利尿剂减轻肺水肿,使用硝酸甘油缓解胸痛(需谨慎,因可能引起低血压)。
血流动力学支持: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升压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甚至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由于心室运动异常,容易形成血栓,短期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药物治疗:虽然证据有限,但医生通常会使用:
β-受体阻滞剂:核心药物,可以降低心率和拮抗儿茶酚胺的作用,预防复发。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帮助心脏减负,促进心脏重构和恢复。
心理支持:识别并管理压力源至关重要,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定期随访:通过心脏超声监测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
“心碎综合征”总体预后良好,多数人心脏功能在1-4周内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不用过度焦虑。
情绪从来都不是 “看不见摸不着” 的东西,它能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心脏健康。“心碎综合征” 的存在,正是身心关联最直接的证明。生活中难免有压力和情绪波动,学会疏导、及时倾诉,不仅是心理需求,更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方式。
如果身边有人遭遇重大压力后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误以为只是 “情绪激动” 而延误治疗~
擅长心血管科常见疾病诊治,目前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参与科室多项课题研究
硕士生导师,昆山市中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心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昆山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St. Michael's Hospital 访问学者。
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病介入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及周四下午。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