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苏州地铁11号线开通,在花桥站无缝衔接上海地铁11号线。
两年来,这条串联起经济最强直辖市上海、最强地级市苏州、最强县级市昆山的地铁线,累计运送乘客超1.2亿人次,日均客流16万人次、最高客流29.4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走廊”。
一早,家住苏州的翁先生带着新鲜出锅的太湖虾乘地铁出发前往花桥,上海的弟弟也做好面拖梭子蟹乘地铁同步抵达,站内交接“爱心餐点”。他们笑言,这条串联沪苏昆三地的地铁线,让“跨城送饭”变成日常。
地铁,压缩了时空距离,你来我往,越走越亲。上海人乘着地铁,逛一逛苏州园林、吃一碗昆山的奥灶面;苏州人“一站到底”“无缝衔接”,从东方之门直达上海迪士尼乐园。这条串联沪苏昆的“地下动脉”让“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游玩在苏州、消费在昆山”成为常态。
数据显示,苏州地铁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在花桥站日均双向换乘总量1.5万人次;上海地铁11号线兆丰路、光明路、花桥三站日均客流量5.5万人次,环比“双11”交会前增长约10%。
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随之焕新。全市229条公交线路中,108条衔接轨道站点。“公交+轨交”公共交通客流总量达33.3万人次,较地铁开通前增长了42.6%。全线规划布局63处站厅商铺,既满足上班族快节奏的即时需求,更让出行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一张地铁网,直线拉升昆山城市能级。正如一位乘客所说:“地铁让城市边界感消失了,现在跨城逛街比同城还方便。”
“从苏州园区到昆山公司只需30分钟,比同城通勤还快。”家住苏州的范先生从事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在昆山创业,他说最看重昆山“交通之快”。
地铁串起的不仅是上海与苏州两座万亿级城市的中心区,更牵引着人才、技术、资本的高速流转。
叠加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京沪铁路与沪苏通铁路“一高一城二普”干线铁路网,昆山南站231班次高铁9分钟到苏州、16分钟达上海,G4标杆列车首发直达4.5小时到北京,昆山与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地区快速联通。
若选择低空航线,到上海浦东或杨浦,20多分钟空中直达。依托昆山城市航站楼,在昆山可直接办理全球28个国家、203个城市的值机和行李托运。
“交通之快”驱动“产业成链”。目前,昆山已聚集60多家低空相关企业,产业规模接近50亿元,覆盖从研发、整机制造到场景应用全链条。建成华东地区首个中大型无人机专业试飞基地,拥有24平方公里、真高600米的空域。
作为汽车零部件重要制造基地,昆山拥有超过1000家生产企业,可生产近万种产品,是上汽、特斯拉在江浙地区的重要供应链基地,培育出固态电池研发生产企业“清陶能源”、线束研发生产企业“沪光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
“如果你做的是‘天上的、地上的、智能的’交通产业,来昆山,就有楼上楼下、门对门的全链条服务!”这座以“快”闻名的城市,底气十足地发出邀约。
城市发展,始于交通之“畅”、兴于要素之“活”、盛于开放之“广”。随着“地铁+高铁+低空+航运”立体交通网加速织密,“内联外通”的优势格局为昆山联通世界打开新通道。
顺丰长三角创新总部、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落地,实现长三角70%订单24小时送达;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是全国首家备案制综合型航空前置货站,链接100余家航司,覆盖全球1000余个目的地,昆山至上海段企业物流时效提升60%、成本下降30%,搭建“家门口直通全球”通道。
青阳港航道具备千吨级通航能力,成功打通“入江达海”的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围绕这条航道,青阳港中央商务区规划六大功能板块,构建1000亩蓝绿交织的环城滨江公园系统,串联起8公里黄金水岸,打造一座承载昆山精神和未来的“城市之心”。
紧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开辟跨省低空游“双子星”航线:“昆山城市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昆山城市航站楼—上海杨浦复兴岛”两条线路,串联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与都市景观资源,形成全国首创的跨省“空中观光走廊”。
未来,陆家浜国际物流综合枢纽建成后,将实现“公+铁+水”无缝衔接,直通太仓港、外高桥港,与京津冀、成渝、大湾区互动更加紧密。
来源:昆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