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
就能在桥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昆山
一座座大桥不仅是连接城市的交通纽带
更成为了点亮市民生活的
“精神家园”与“幸福空间”
曾经被遗忘的桥下空间
如今焕然一新
变身成为星罗棋布的“社区欢乐场”
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过去
桥下空间多是城市管理的盲区
常与杂乱、闲置划等号
如今走在昆山的桥下
所见已是另一番景象:
清晨的青阳港桥下
萨克斯爱好者迎着晨光舒缓身心
这里成了他们的专属舞台
午后的城南柏庐路高架桥旁
孩子坐在秋千上
享受午后阳光带来的温暖
午后三点的阳光正好
阿姨们踏着欢快的节拍
在城北大桥下
跳起了广场舞
“以前这里堆着杂物,看着都堵心。
现在好了,出门走几步就能锻炼,
天天都想来!”
在同丰大桥的桥下空间
正在打太极的王鑫阿姨笑着说
这场转变并非偶然,它源于一场针对城市“灰色空间”的精心重塑。住建部门联合交通等部门秉持“一地一策、功能植入”原则,对全市桥下空间进行系统规划与策划,与市文体广旅局共同推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在解决“去哪健身”难题的基础上,推动“15分钟体育生活圈”从“有”到“优”逐步转化,在口袋公园、群众议事亭等百姓触手可及的“家门口”和“金边银角”建设“微健身”场景。
改造后的桥下空间
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复合功能
它不再是单一的通行空间或闲置地带
而是成为一个
融合运动、休闲、社交于一体的
“社区欢乐场”
这些空间巧妙地将动态的活力
与静态的沉思融合在一起
满足了不同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真正实现了全龄友好
这里
既有年轻人偏爱的篮球、羽毛球等动感项目
也有长者钟情的太极、散步等舒缓活动
还有供市民驻足闲聊、亲子互动的开放区域
全龄化、多元化的功能设置
使得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市民
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
让桥下空间成为
高效利用、充满温情的“社区欢乐场”
桥下空间的华丽转身
展现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变
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这种变化不追求宏大叙事
而是着眼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细微之处提升着整座城市的品质与温度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移步换景”的
美好愿景
正因为这些桥下空间的“蝶变”
而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它们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
将民生关怀精准送达每个市民身边
当城市的“闲置角落”
转变为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力载体”
我们“桥见”的
不仅是空间功能的华丽蜕变
更是昆山这座城市日益充盈的
民生厚度与宜居本色


来源:昆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