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从省立新苏师范普师毕业后,在昆山蓬朗小学担任自然课教师,是昆山市政协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2000年退休。
1982年,国家教委修改教育大纲,新大纲中增加了不少新的教学内容,其中天文知识在新大纲中占比约20%左右。许多老师面对新教育大纲的天文内容,是两眼一摸黑,不知所措。我是自然老师,讲讲大自然、做做标本还是比较熟悉的。天文知识的教育内容,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窍不通。
对于这些新情况,我在研读新教育大纲后,冒昧地写了封信给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求教。
想不到没过多久,国际著名天文学家(太仓沙溪人)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龚树模先生给我回信,信中介绍了天文学的基本要点,并摘录了部分天文学书名,要我读读这些有关天文学的书籍。
一位著名的国际天文学大家,任紫金山天文台的副台长,能在百忙中给一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回信,使我喜出望外。
在龚树模先生的指点下,照着书名跑遍了昆山的书店也没有找到要读的书。不是没有这种书,而是这种专业书发行量少,只是做研究的人才能派上用场。
后来在龚老先生的关心下,搞到了一些天文方面的书。看到这些书,就像看天书一样,一是看不懂,二是没实用性,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只能了解一些天文的小常识。以后,在他的教诲下,我慢慢地对天文有了兴趣,从爱好到掌握一些天文景观知识,一直走过了将近20个年头。
我每每取得的一点成绩,总离不开龚树模先生对我的鼓励,真是一朝受益、终身难忘。
上海实验小学有位老师叫林有禹,是上海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全国自然课的特级教师,他出版了一本《宇宙》和一本《自然教育法》,我在图书馆看到了这两本书。
这两本书对我启发很大,有好多问题想当面请教林校长。但是,当时有规定,要找国家级的专家,必须有江苏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委的介绍信,方能联系学校找到林校长。我是一个乡村教师,也没有能力这样去做,面对这些情况,我也顾不上这些程序,带了《自然教育法》这本书,独自去上海实验小学找林校长,到了校门口,门卫问清原由后,让我等林校长会议结束会见。
见到林校长后,我道出了新大纲的修改和缺乏教材的困惑。林校长听了我一番话后,对我说,以后,你也不要来学校找我,也不要让上海市教育局知道此事,直接写信告诉我,我来昆山讲课。林校长如此支持我、信任我,我很是感动。
1982年7月,我借了镇政府一辆吉普车到上海,接林校长来昆山给我们上课,讲课结束后林校长送了两本书,一本送给昆山教育局陈伯荣局长,一本送给了我。陈局长听说一个全国著名的自然课教育专家,还要自己坐长途公交车回上海,太难为林校长了,连忙派了局里的小车送林校长回上海。我记得当时给林校长的讲课费是1.5元,还送了100斤西瓜,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
随后,我们蓬朗小学就成立了天文兴趣小组。1982年12月30日,是月全食。我指导天文兴趣小组活动,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其实我也不懂,只晓得月亮是圆的,是一口一口被吃掉的。我就叫学生们看好月亮,吃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天文的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之后,学校购置了一台小型天球仪,天球仪是从上面看的,地球仪是往下看的,观察的位置和方向不一样的,它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983年又添置了一台60毫米的望远镜,长度为1米,这个望远镜的收缩,没有自动调接长度装置,必须调接螺丝后才能收缩长度,这在当时属于中级望远镜,已经很不错的了。
1984年,苏州天文台在苏州公园路的大公园里举办了一次哈雷慧星回归的讲座,我派了一个助手去听课,回校后助手对我讲,讲课的内容听不懂。我听后感觉这样下去天文兴趣活动很难开展。问明讲座情况后,又与助手去了苏州天文台。苏州天文台梅苞台长热情接待了我们,我和梅苞台长谈得很投机,认为乡村小学有这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在全国少见,表示支持蓬朗小学的天文兴趣活动。在梅苞台长的支持下,我连续3次参加了苏州天文台组织的“哈雷慧星”知识讲座,获益匪浅。
哈雷慧星是以英国人哈雷命名的慧星,76年才回归一次。1911年哈雷慧星回归时,哈雷拍摄了7张天文照片,这7张照片是在上海佘山天文台拍摄的。梅苞台长说,1987年的这次哈雷慧星回归,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拍摄好照片,为中国人争争气,在这之前没有一张是中国人拍摄的。大家听了信心十足,我对梅苞台长说,我们学校有一台望远镜,我们到时一定把这些景象拍摄下来。后来梅苞台长到我们学校,一看这台望远镜,对我说,这台望远镜的镜头小、又不能装上相机拍照片,是不能用的。
怎么办呢,要拍摄到天文的流星雨和哈雷慧星,需要日本进口的望远镜来观测,当时这台先进的望远镜费用要5000元,学校没有能力购置,我就到教育局找陈伯荣局长。陈局长说,我当了这么几年局长,也从来没有批过5000元的费用,况且局里也没有钱,关于购买望远镜的事,等下半年再说吧。这可把我急死了。正好,我们学校天文小组参加苏州市的天文知识比赛活动得了一等奖,教育局才想尽办法解决了这笔经费购买了望远镜。
在这次观察流星雨时,我们报名表报送到紫金山天文台参加流星雨的观测,观测的结果与专业观测时间节点相差无几,这也引起了紫金山天文台的重视,观测的结果第一次备案到专业的观测数据库。这也是对昆山教育局的一点回报。
1985年3月,江苏省科协召开全省科协代表会议,邀请我到南京参会,这是我第一次去南京。会上,我被安排在天文组,认识了好多天文专家,了解了以前不知的一些天文知识,很开眼界。
1985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全国流星雨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紫金山天文台张台长还专门接见了我,使我倍感亲切,给了我学习天文知识的巨大动力。
这次会议后,有许多天文专家对我说,你改行跟我们一起研究天文吧。我对专家们说,我只是一个爱好天文的乡村小学的自然老师,如有可能让我每个月到紫金山天文台学习,每次学习带上一两个问题来请教,老专家们非常开心,同意我的想法。于是,我会每个月去一次紫金山天文台,每周去一次苏州天文台学习请教。
我们学校的金倚城校长也很支持天文兴趣小组,他的儿子在学校教数学,我动员金校长的儿子一同参与天文组的活动,后来,成为了我开展天文活动的得力助手。
1985年10底,我和蔡捍东老师两人凑了800元钱,在苏州人民商场买了一台珠江版DF照相机,替代了原来的柯尼卡135照相机。买好后,连夜在苏州天文台进行观测拍照。当天晚上拍摄了两张照片,底片是由梅苞台长提供的,每拍一次用一张底片,拍摄好了蔡老师就去暗房冲洗。拍摄哈雷慧星与拍摄恒星是不一样的,恒星是平衡的,慧星是斜的,我们要拍摄的是哈雷慧星的尾巴,难度还是很大的,这两张照片一共拍摄了2个小时,每张拍摄了40多分钟。
1986年3月,全国哈雷慧星学术会议在海南召开,我和天文兴趣组的同学冯月伟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在海南期间,拍摄了哈雷慧星后期变化的轨迹,通过照相观测、目视观测和流星观测,到了4月13日,我们如期拍摄到了哈雷慧星的照片。
1986年12月4日,全国哈雷慧星会议在苏州召开,我在会上展示了照片,专家对底片进行了分析,并同紫金山的底片进行了比较,我们这张底片是最清晰的,照片观测获得了二等奖,目视观测和流星观测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全国学术杂志上发表。
1987年,我们在太仓浏河观察日环食获得了二等奖。下半年,紫金山天文台在蓬朗小学设点,一台仪器设在松江佘山。实际上这两个点是紫金山天文台对天文研究的一个课题。
1987年秋,我提议建立天文台,向教育局领导汇报后,局里同意批拨5万元。在紫金山天文台驻点仪器工程师黄关兴的帮助下,通过常州游艇厂设计建设了蓬朗小学天文台。这个天文台直径6米,用砖2万块,半圆形的顶部用玻璃钢做成,内部龙骨用木料拼接。总装时,整体物件用了100吨的钢驳船,通过长江从水路运到蓬朗内河,人扛背牵、跳板撬动一步一步,拉到稻田里,破墙开洞安装好了设备。
1988年10月14日,蓬朗天文台正式建成,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龚树模到蓬朗小学出席了揭幕仪式。
*****7月,蓬朗小学拍摄的哈雷慧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片集。
蓬朗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全校性的“天文”科普教育活动,建立了全国第一座农村天文台,并被昆山市命名为祖冲之天文台(祖冲之曾在昆山任娄县县令)。在流星雨、彗星等天体的科普观测中取得了优良成绩,学校还将天文课作为全校所有年级必修的校本课程(2012年11月16日,正值蓬朗中心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30周年之际,紫金山天文台蒋耀文副台长带队前往学校参加庆祝活动,并代表紫金山天文台与学校签订协议,共建科普协作单位。)
蓬朗小学的天文科普教育活动,一直得到紫金山天文台的关注和支持,多年来与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密切合作,在日环食、金星凌日等特殊天象的科普观测和网络视频直播活动中,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和加深。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玉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