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的初中教育版图里,私立秀峰的 “鹤立鸡群” 已成公认事实。它既不像苏州其他区县优秀私立那样规模有限、侧重出国路线,也无需面对更优质公立学校的压制,以大规模办学、主攻国内中考的鲜明定位,成为众多重视教育家庭的 “小升初执念”—— 不少家长从孩子小学中年级起就将其视为升学捷径,甚至默认 “想上好高中,就得进秀峰”。这种单极突出的教育格局,究竟是资源集中的优势,还是教育均衡的隐忧,或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若能有更多同水平学校与之竞争,或公办初中能缩小与它的差距,对昆山整体教育生态而言,必然是件好事。而 “公办初中实行统一晚自习”,正是缩小这一差距的值得尝试的路径。
有人质疑 “晚自习没用”,可这一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 若晚自习真无价值,私立秀峰为何坚持推行?作为一所深耕中考赛道、以升学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秀峰的每一项管理举措都经过精密考量,绝不会做 “傻事”。其晚自习的价值,恰恰是公办初中当前所欠缺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而言,晚自习提供了连贯、专注的学习环境:白天课堂上消化的知识点,能在晚自习中通过习题巩固、难题答疑进一步夯实;而那些在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的内容,也能在教师的即时辅导下及时补漏,避免问题堆积。对家长而言,尤其对双职工家庭来说,晚自习更是解决了 “课后监管真空” 的难题 —— 无需再为孩子放学后无人辅导、学习效率低下而焦虑,学校专业的管理远比家庭零散的监督更具实效性。
公办初中与秀峰的差距,从来不只是师资或生源的差异,更在于 “时间利用效率” 和 “学习氛围营造” 的断层。秀峰的学生通过晚自习,每天能多获得 2-3 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长期积累下来,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解题能力的提升速度自然会拉开差距。反观当下不少公办初中,放学后学生各自回家,学习状态参差不齐:有的孩子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回家后先玩后学,效率低下;有的孩子遇到难题无人可问,只能搁置;还有的家庭学习氛围薄弱,难以支撑持续的高效学习。而统一晚自习,恰好能弥补这些短板 —— 它将分散的学生重新聚集在学校的学习场景中,以集体氛围带动个体自律,以教师的专业指导替代家庭的 “非专业监督”,让公办学生也能拥有与秀峰学生相近的 “课后学习增量”。
当然,推行公办初中统一晚自习,不能简单照搬秀峰模式,更要避免沦为 “延长学习时间的形式主义”。关键在于保证晚自习的 “质量”: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内容,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知识点巩固,学有余力的学生侧重拓展提升,避免 “一刀、切” 的无效刷题;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定位,晚自习不是 “看管时间”,而是 “辅导时间”,教师需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解答疑问、梳理知识框架,真正让每一分钟都发挥价值。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
或许,统一晚自习不能立刻让公办初中追上秀峰,但它无疑是缩小差距的 “第一步”。它不仅能为公办学生争取到更优质的课后学习资源,更能推动公办初中形成 “课堂 + 课后” 的完整教学闭环,逐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当公办初中能通过科学的管理补齐 “课后短板”,当更多公办学校能具备与秀峰竞争的实力,昆山的初中教育才能真正告别 “单极依赖”,走向更均衡、更健康的发展格局 —— 这不仅是家长的期待,更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