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的核心要素。在昆山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正汇聚着一批青年科研人才,他们怀揣科技报国的热忱,扎根实验室、攻坚技术关,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计算、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勇闯“无人区”,以青春为笔,以实干为墨,将理论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让创新的火花在破题攻坚中持续闪耀。
“智美昆高新”微信公众号推出《逐梦青年说》系列报道,走进这些青年人才的创新故事。透过他们的身影,我们不仅能看见青年人才在逐梦路上的成长与突破,更能读懂昆山高新区以政策温度凝聚人才、以产业生态培育人才的创新密码。昆山高新区,始终是人才逐梦的沃土,更是创新绽放的舞台。
在新能源钙钛矿的创新赛道上
昆山协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周超成
是备受瞩目的科研先行者
△ 周超成(左)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钙钛矿组件尺寸从‘平方厘米级’突破至‘平方米级’,单结组件转化率达19.04%,叠层组件转化率更达29.51%,且连续11次刷新世界纪录,大尺寸组件量产效率稳居全球领先地位。”周超成在采访中提及的这串亮眼成果,背后是团队针对稳定性与转换效率展开的集中攻关。
202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周超成,选择来到昆山高新区,投身钙钛矿光伏技术研发的浪潮。彼时,光伏行业正面临单结晶硅电池效率逼近理论极限的困境,行业发展遭遇瓶颈。而钙钛矿叠层技术,被视作突破这一困境的“破局之钥”。
“钙钛矿叠层技术仅需叠加1微米厚的钙钛矿薄膜,就能将原本29%的理论效率提升到44%。这不仅是对传统光伏技术的颠覆,更蕴藏着光伏技术‘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周超成如是说道。
不过,从实验室的理论构想走向产业化应用,道路布满荆棘。材料稳定性差、大面积制备难、工艺容错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前行路上。但周超成并未退缩,依托协鑫光电强劲的研发平台,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中。“钙钛矿组件要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稳定性,二是转换效率。”周超成直言不讳。
针对转换效率这一“硬骨头”,团队的攻关之路走得格外曲折,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团队无数次试错的努力与坚持。最初,小尺寸样品的转换效率虽能达到一定水平,但一旦着手制备大尺寸组件,效率便大幅“跳水”,这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道坎。那段时间,经历多次失败后,团队成员的情绪也跟着低落。但周超成没让大家陷在沮丧里,他迅速稳住局面,带着大家重新梳理实验数据,将可能的改进方向一一列清,再从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开始,带着大家有条不紊地逐项试验。“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寻路中,我们在一个月内,让组件转换效率实现了四次提升。现在叠层组件效率是29.51%,而我们马上又将迎来新突破。”周超成言语中满是信心。
在攻克提升转换效率难题的同时,团队也在稳定性上持续发力。通过提升关键原料纯度、优化材料配比比例、改进封装工艺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提升了组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今年6月,钙钛矿商用组件以优异的测试结果通过了基于IEC 61215、IEC 61730国际标准的3倍加严老化测试。“成功通过认证,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重要时刻,更切实打消了市场对于钙钛矿产品不稳定的疑虑,为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注入了关键信心。”周超成介绍道。此次测试历时5个月,由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TÜV莱茵执行,协鑫光电也因此成为全球首家达成此项成就的钙钛矿企业。
谈及能链接取得这些突破的因素,周超成坦言,除了团队的坚守与拼搏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昆山完备的产业生态。“这为我们的研发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周超成解释道,在以公司为中心的150公里半径内,高纯度原料、薄膜涂布设备、组件封装线等全产业链配套应有尽有,这种便捷高效的“两小时供应链”,极大降低了企业及创新项目的试错成本与物流成本,实实在在为团队的科技创新按下了“加速键”。
“回顾这几年在昆山的创新之路,我还有一点尤为深切的体会,便是昆山对科技企业和人才的大力支持。”他曾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有次需要在凌晨四五点赶飞机赴日本出差,本以为时间紧张可能赶不上,因为有相关人才政策,前一天晚上预约了机场礼遇,结果一路开绿灯,顺利准时赶上了飞机。“这件事虽小,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昆山对人才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到了实处。对各级人才的支持政策到对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昆山用行动证明,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场‘政企研’的接力赛。”
昆山完备的产业生态与有力的政策支持相叠加,让像周超成一样的科研人得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研发。如今,周超成和他的团队依旧在钙钛矿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位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与突破史,更是昆山这片创新热土上,政企研协同发力、共促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相信在未来,在周超成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钙钛矿技术将持续突破效率与稳定性的边界,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