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足球场岂容“私锁”上链?市民权益不容侵占
近日,本市市民广场的免费足球场大门紧锁,一旁却有人伺机收费牟利,引发公众强烈不满。本是政府投资兴建、惠及于民的公共体育设施,何以沦为个别人士的“摇钱树”?此事关涉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不容小觑。
公共足球场作为政府用纳税人资金建设的民生工程,其本质属性是**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均明确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公众开放,并鼓励免费使用。任何单位与个人都无权擅自改变其用途,更不得违规设置收费项目。将公共球场“锁起来”收费,实质上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野蛮侵占,既**缺乏法律依据**,也**违背政策初衷**。
此类行为至少涉及三重违规嫌疑:其一,若收费未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属于**违法收费**;其二,强行占据公共场地牟利,可能构成**强占公共资产**;其三,若冒充管理人员则可能涉及**欺诈行为**。这些做法不仅直接侵害市民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还在更深层面损害社会公平与政府公信力。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可能并非个例。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一些人或机构趁机打着“管理”“维护”的旗号行牟利之实。如果放任不管,必然导致“公地悲剧”,使本该惠及大众的设施成为少数人渔利的工具,这与国家推动全民健身、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背道而驰。
面对这种情况,市民有权坚决抵制。首先应**保持冷静**,避免正面冲突,但可明确拒绝付费并要求对方出示收费许可与工作证件;其次要**善于取证**,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证据;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举报**,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城管部门(12319)或公安机关(110)反映情况,必要时可向媒体求助,借助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
有关部门更应积极作为,加强巡查监管,对违规收费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完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通过明确标识、公示监督电话等方式压缩“灰色操作”空间。长远来看,应建立更科学的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维护机制,通过财政保障、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解决维护资金问题,而非简单地“一锁了之”“一收了之”。
公共资源姓“公”不姓“私”。市民广场的足球场虽小,却是一面映照城市治理水平的镜子。守护好这些公共空间,就是守护市民的基本权益,也是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期待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此事,早日解锁那扇被私利锁住的球门,还市民一个自由奔跑的绿茵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