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然而昆山仍被高温笼罩,秋老虎持续发威,体感与盛夏无异。对于户外高温作业、身体素质差的人群,依然有中暑风险。
此时的养生关键在于 “清暑”与“润燥”并举,“祛湿”向“滋阴”过渡,昆山市一医院中医科特为您奉上一份专属的防暑润燥攻略。
“秋老虎”时节,人体经过一夏消耗,脾胃功能偏弱,不宜再大肆攻伐。
✅ 告别"冰镇":忌贪凉饮冷,以免寒湿内困,损伤脾阳,导致腹泻。少喝冰饮,多喝常温的百合绿豆汤、银耳雪梨汤,解暑又润燥。
✅ 多吃"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都能生津润肺,是应对秋燥的法宝。
✅ 平补脾胃:多食健脾益气的食材,用小米、南瓜、莲子、芡实煮粥,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 减少辛辣、油腻:少吃烧烤辛辣,防止"火上浇油"。
起居作息要顺应秋季"收敛"的节律:
✅ 早睡早起:跟着太阳的节奏作息,帮助身体适应秋令。
✅ 空调使用得当:夜间减少空调使用,注意遮盖腹部、关节,防止人体阳气随夜深外泄而受寒,引发感冒、腹痛。室内多通风,忌久待空调房,以免“寒包火”,反而阻碍散热。
✅ 运动适度:避免大汗淋漓的运动,以免耗伤津液。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拳,微微出汗即可,达到“收”与“养”的目的。
✅ 注重防晒:这个时节,虽然早晚暑热不甚,但需避免在日光最烈的正午时分长时间户外活动。午间出门记得戴帽子、打伞,避免长时间暴晒。
轻症中暑这样做:
✅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通畅,用温水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腋下、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促进散热。
✅喝点淡盐水、绿豆汤,或服用仁丹、十滴水等传统中药以补充津液、清热开窍。
✅指尖放血:这是中医应对暑厥(热射病导致昏迷)的急救特色方法。操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用酒精消毒过的三棱针或粗针尖,快速刺破中冲穴(手中指指尖末端中央) 或十宣穴(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挤出数滴血。此法有极强的泻热、醒神、开窍作用。
✅饮食调护:在食用淡盐水、绿豆汤的同时,适当加入乌梅、麦冬等滋阴药材,制成乌梅麦冬饮,解渴效果更好,且不伤津液。
✅穴位按揉:日常按揉百会穴、大椎穴,可提神醒脑、清热解表。
✅刮痧疗法:在颈背部、肘窝等部位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直至出痧(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此法能迅速疏通腠理,使暑湿之邪外透,是治疗中暑和暑湿感冒的极佳方法。
✅针灸疗法:针对中暑后的乏力、食欲不振、心烦失眠等症状,可通过针刺(如足三里、内关、神门等穴)或艾灸(温灸中脘、关元以温补脾胃)进行整体调理,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药治疗:对于恢复期或有慢性不适的市民,中医的内治疗法有独特优势,能有效调理身心,巩固疗效。
应对“秋老虎”,我们应开启“精细”的养生模式,其核心秘诀在于一个 “收” 字:饮食上润补收敛津液、起居上调整收敛阳气、心态上从容收敛心神,方能安然度过这段夏秋之交的特殊时期,以饱满的状态迎接真正的秋天。
擅长:脾胃病、头痛、失眠、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湿疹、腰痛等疾病的中医调理
中医科副主任
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态靶辨治研究委员会委员,苏州治未病学会委员,昆山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 脾胃病、肺病的慢性调理、女性更年期、产后缺乳等疾病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