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的肌理中,公共空间的改造治理考验着基层智慧。近年来,昆山开发区将党建引领延伸到基层最前沿,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基层“微改造”治理,用"微创手术"取代"大开大合",助力环境蝶变、服务升级,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得以实现。
“顽疾”成亮点,“闲置”成风景
这些“微改造”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
更有效实现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
一起来看看吧
中茵广场小区内一处废弃平台的“重生”,见证了一场关于社区治理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位于开发区的中茵广场是一个仅有两栋楼、333户的酒店式公寓小区,曾面临公共空间匮乏、环境脏乱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小区缺乏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用房;另一方面,两栋楼之间连廊平台却存在私种蔬菜、杂草丛生等乱象,导致浪费空间,环境受到影响。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面对“顽疾”,司齐社区党委将平台改造视为提升小区品质、激发自治活力的关键突破口,牵头成立改造小组,通过深入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精准“画像”居民需求。同时,联动“大党委”成员单位、物管会、物业、业主代表等共商共议,邀请专业人士解决改造上的技术难题。经过多方共同策商议,最终确定在平台增设休闲座椅、健身设施,种植耐旱绿化,打造成一个集休闲休憩、邻里交流、群众议事于一体的“幸福空间站”。
如今,昔日“脏乱差”的灰色地带焕然一新:宣传阵地内容时常更新,风景长廊里绿植花卉点缀,活动休憩区域干净整洁……这里正蜕变为承载邻里温情的"第三空间",成为小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好去处,成为小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谁说基层议事非得正襟危坐?在茜步泾社区,居民们现在都爱往“牵花亭”跑——不仅能唠嗑乘凉、交流身边事,还能反映急难愁……茜步泾社区打破“群众上门找”的传统办公场所模式,将居民日常活动的小区院落改造为开放式议事亭,为社区治理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
议事亭里,社区书记带头当“亭长”,党员干部、网格员、楼栋长轮流“值班”,于自然场景中收集“闲聊声”里的民生诉求、“吐槽声”中的治理短板、“畅谈声”里的社区愿景,鼓励大家谈想法提建议,共商共议民生大事小事。针对部分不见面表达诉求的群众,社区还贴心设置“花语薄”,方便大家书面留下问题,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提升自治水平。不仅“零距离”倾听民意,社区更是将收集的“声音”梳理、分类、交办,并在议事亭内增设“回音壁”板块,对处理情况进行公示,形成闭环机制,推动“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目前,“牵花亭”已成为社区最富活力的“民情磁场”。这里是社区开展理论宣讲、主题党日、文明宣传以及便民服务活动的阵地之一,也是人大代表“接访点”、政协协商“议事厅”,已常态化开展活动20余场,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5起、收集社区治理的有效线索6条并商议落实。
 ![]()
上午9点,南桥社区活动室内,20多名孩子正在上科普手工课,大家跟随老师的讲解,认真地用彩笔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太阳系”。暑假期间,南桥社区精准聚焦新业态从业者及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难”的民生痛点,对社区现有空间进行“微变身”,开设“小飞雁”公益暑托班,为辖区孩子打造快乐学习、安全过假期的乐园。
南桥社区采取资源活化、功能叠加、场景再造等模式,巧妙将暑托服务嵌入现有空间:亲子活动室升级设备,变为暑托服务主阵地;球室拓展功能,增设国球文化体验课堂;会议室布局成法治教育基地,孩子们角色扮演体验法庭工作……不仅有效纾解场地之困,更通过精准配置与灵活调度,实现空间效能的合理利用。
实际上,这也是南桥社区坚持资源集约利用和精细化服务治理理念,盘活现有空间资源,最大化实现“一场多用”的探索尝试。多年前,社区仅有3小间居民活动室。面对居民对场地功能需求的日益增加,2023年,社区现场勘查、组织调研,利用闲置物业用房进行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升级改造,打造面积约2000平方米、集围棋室、书画室、手工室、图书室、亲子活动室、乒乓球室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服务平台,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活力充盈、功能齐备的温馨家园。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
治理虽微,却关乎国计民生
基层社区治理既是民生工程
更是民心工程
下一步
开发区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积极推进一系列精细化改造
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来源:昆山开发区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