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前昆山房子的价格还是比较理性的,当时大家对房子的概念还没形成信仰,当时最贵的房子也就金鹰市中心1万3左右(除了少数别墅等等非普通人够得到的),城西昆玉等也是1.3万左右吧,大部分房子在1万以下,好一点的万把块,那时的居民收入,买个普通的房子也不用太咬牙,基本买个刚需的房子压力也不会很大。 qY24Y
唯一的变化就在2016年初的大涨,这一次大涨瞬间引爆了老百姓的投资热情,原来买房子可以这么赚钱,既能住还能租,还可上学给父母住,落户等一系列好处,这一信仰在此后近10年形成了巨大的虹吸效应,让大家前赴后继的涌入到买房浪潮中,谈朋友看的是谁家条件好,结婚比的是谁家房子多,整个社会风气显得越来越浮夸和躁动,房价离普通人的收入预期越来越远,似乎一套普通的刚需产品都是一件奢侈品,遥不可及。 +"!,rZ7,A
扯多了,转折在2021年房价最高潮的时机,叠加疫情放水和越来越多人高杠杆买入,房价与2015年之前房价相比涨了了普遍4倍不止,那批人被称作高位站岗的接盘者。 ! K~PH
理性分析,这批站岗的人大部分就是买了2016年后所有一手房和跟风涨起来的2015年前二手房的那些人,那么排除这里置换的人群(包括用父母房子卖掉给自己买房的土著们),也就是高价卖了2015年房子,后面十年买入不管一手还是二手的房东们,他们其实不算站岗,基本是把楼市的红利亏没了,继续原来苦命的一生,但起码居住条件改善了,只能说凭实力赚的,也会凭实力亏掉。另一批就是纯纯没有存量资产可以卖,以工资结余等储蓄硬上的这部分人,甚至上高杠杆的这些人,他们是这十年最可爱的人,也是房价能涨这么快的罪魁祸首,不断的接盘侠涌入,不断的拉高后来者入门的上车门槛,房东们持续看涨自己资产的金融价值,这部分数量大吗?需要继续让后来者持续去接盘让价格稳定在如此的高位,尤其是十几二十年房龄的老破小、老破大们,如今来看,2016年后买的房子,不管是二手还是一手,都是破发,买入即亏损,2015年前买入的房子,普遍还是高于买入价的,基本可以实现平进平出或小赚一点。那么请问,你是觉得2015年前的十几二十年房龄的老房子具有持续吸金的能力还是本身有独特的历史文物价值,能继续维持这虚无缥缈的价格,当时涨起来的时候也是跟风一起炒起来的,现在整个大环境已经不存在这样的氛围了,回落到买入价甚至合理估值是必然的,而不是留下一个巨大的蓄水池高高在上压的所有人喘不上气,每天不敢消费,不敢生娃,不敢结婚的烂摊子。这些人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注定要成为那个疯狂年代最无奈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