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90106
听!远方传来一声长鸣 ——
那是1906年沪宁铁路“真义站”驶出列车的轰鸣,厚重绵长,叩响了近代交通的序章;转身再听,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列车的呼啸划破长空,风驰电掣,勾勒出当代速度的剪影。两声鸣笛跨越百年,在正仪的土地上遥遥相应,时光的刻度与时代的速度,在此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近日,“苏州发布”一条
“三车同框”视频刷屏网络,点赞迅速破千
画面中,高速列车与普速列车并行飞驰
这场“跨越时代的握手”震撼了无数网友
也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这个
藏着千年故事的古镇——正仪
循着悠长汽笛回溯
时光褶皱里的古镇记忆缓缓舒展
这里,沉淀着6000多年
稻作文明的烟火气
延续着2000多年城镇发展的脉络
这里,是昆山三宝之一
“并蒂莲”的故乡
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今天,让我们透过几个关键词
重新读懂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厚重与鲜活
正仪的故事,要从春秋讲起。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好狩猎,在娄地(今昆山)筑城豢鹿,后称“鹿城”。正仪位于昆山城西,旧时雅称“鹿埜(野)”。梁天监六年(507),分娄县,设信义县,信义县治所设于此,始称“信义”。后来的正谊、精义、进义、畯义、真义等称呼皆源于此。至民国称“正义”,解放后改成“正仪”并沿用至今。
开凿大运河前,正仪因位于娄江边,江南漕运和同北方物资交流都从娄江出太仓浏河口走海道,正仪属于水上交通枢纽,往来商船云集,商业繁荣。
作为百年郡望之地,孕育了正仪崇文重教的民风。历史上名人辈出,元、明、清三代,正仪走出了10位进士、40多位举人,“一门三举人”“叔侄同榜”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传颂;元代顾阿瑛、明代魏校、清代蔡懋德等6人入苏州沧浪亭500名贤祠,让正仪的文脉载入江南史册。
若想触摸更古老的正仪,绰墩遗址是必到之处。它是昆山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稻米碳化颗粒,见证了江南稻作文明的起源。遗址的文化层层叠叠,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完整串联起江南原始文明的发展脉络,堪称一部“埋在地下的江南文明史”。
走进正仪老街,就像走进了一幅未被惊扰的水墨江南画。作为原正仪镇主街道,“一河两街”的格局沿袭着千年历史,白墙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石岸斑驳、拱桥影连,构成典型的江南水镇风光。
青石板路是老街的“记忆载体”,每一步踏上去,仿佛都能听见过往的繁华。从前这里是漕运码头的热闹延伸,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如今虽不复往日喧嚣,却多了份“原生态”的静谧。景福、百禄、寿安三座古桥,是老街的“灵魂纽带”。它们静静横跨在河道上,将两岸的生活串联起来,也串联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玉山草堂、崇文书院、寄云楼等文化古迹散落其间,见证着岁月变迁;“一青一白”等名点特产享誉四海,热气蒸腾中,满是正仪的烟火味道。
提到正仪的文化高光时刻,“玉山雅集”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600多年前,元末名士顾阿瑛在正仪修建了昆山历史上较早的、规模较大的田园式园林“玉山佳处”,初名“小桃源”。在这里,他广邀天下文人雅士,举办了一场场影响深远的“玉山雅集”。
彼时的“玉山佳处”,亭台楼榭错落,花木水石相映,文人词客高士名伶在此饮酒赋诗、抚琴赏画,留下的吟咏唱和之作多达5000余首,这一数量,占据了元代当时诗歌总量的七分之一。正因如此,“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成为文人向往的文化盛事。
更重要的是,这场雅集为昆曲埋下了“种子”。文人们的诗词唱和、音乐交流,极大促进了昆山腔的流传与发展,为后来昆曲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让正仪成为昆曲文化绕不开的起点。
自唐代开始,昆曲在正仪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600多年前,顾阿瑛组织的“玉山雅集”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400多年前,明代巴城人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走上舞台,演变为昆剧。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2023年10月,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正仪开馆,是国内首个集齐中国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建筑之形取“工尺谱”意,灵动的线条仿佛在演绎昆曲的韵律,让古今戏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如今的正仪,正立足“昆曲小镇”的定位,持续擦亮昆曲文化名片,水韵悠悠间,戏曲的土壤愈发丰沃。
“昆山三宝”之一的并蒂莲,原栽种在正仪镇东亭,所以又称“东亭荷花”。
据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相传东亭荷池池底铺以石板,板上钻孔如莲房,荷梗便从孔中钻出,故未被人挖绝,才得以流传至今。
并蒂莲的珍贵,不止在于“十万分之一”的出现概率,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象征着同心、同根、同福、同生,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善的完美结合。
正仪的文化气息,还藏在笔墨纸砚里。在“玉山雅集”这个文学与艺术的殿堂中,江南文人墨客云集,杨维桢、倪瓒等大家挥毫泼墨,留下了不朽的书画珍品。
这里历来是书法名家辈出之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擅长书法的举人40多名。清初“吴中四大家”之一的徐昂发,近代的李肖白、钱大钧等书法名家更是让正仪的书法声名远播。其中,李肖白毕生深耕书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派,著名女书法家厉国香、书法篆刻家单晓天(孝天),以及蒋逢年、冯骥等名家,均出自他的门下,让正仪的书法文脉得以代代传承。
2000年5月,正仪成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
千年文脉滋养着古镇的肌理
时代速度焕发着新的生机
三车同框的震撼、老街古桥的诗意
昆曲莲荷的雅致、笔墨书香的厚重
……
几个关键词,远不足以勾勒出正仪的全貌
必当身临其境
方能读懂正仪的过去与现在
来源:正仪戏曲文化片区
UID:108293
UID:884354
UID:732503
UID:607451
赏
我要提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电话: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线广告热线:18012662666紧急联系:1888818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