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的“看不惯”,往往藏着价值观与生活优先级的深层错位,就像我的两个朋友A和B——两人都是站在自己的人生坐标里,用自己的标尺衡量了对方的选择。
A手里有钱却舍不得花,日常过得俭省,一门心思攒钱给娃买学区房,在她眼里,孩子的教育未来才是最该攥紧的事。B没那么富裕,却总在朋友圈晒吃喝玩乐、到处旅游的日常,对学区房也没那么执着,觉得当下过得开心更重要。
俩人都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对方:A觉得B不顾孩子未来,B觉得A活得太紧绷,不懂得享受。其实哪有绝对的对错,不过是各自把人生的重心,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他们互相看不惯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投射”:A会觉得B“对孩子未来不上心”,否定B的同时,也是在确认自己“为孩子筹谋”的正确性;B可能会觉得A“活得太紧绷、不懂享受”,这种不认同,同样是在强化自己“及时行乐”的合理性。
找对象要找三观合的,交朋友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