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老头原来是去贵洲农村插队的。行李也托运了。走之前,大家在卢湾的一个小饮食店喝酒。好巧不巧,他们在喝酒时,遇到了另一伙和他们有过节的本地小混混,他们觉得明天就下乡了,一言不合,就朝对方大打出手。结果把人打伤了,老爷爷进去一个月。错过了下乡。
因为户口已经注销了,没有粮票。他就去十六铺码头扛包,赚生活费。由于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超级密集的码头,他慢慢学会了做生意。做生意很简单,就是在南来北往的人群里提供各种供需对接。
与此同时,那些老实巴交的同学,去了贵贵农村,饿的皮包骨头,回来后又没有收入,人到中年又下冈,一辈子很快就结束了。
他唯一的幸运就是没有离开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这是逆袭的土壤。
他的第一笔生意是体力生意,40元,用三轮车搬几百斤玻璃。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也就40元,他一天就赚了。
他的第二笔生意是脑力生意,浙江要一个化肥原材料,山西侯马有,对接成功。
他能发财,原因是他在一个资源信息密集的场所工作,自己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