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检察日报披露了一起“全链条打击POS机**骗贷”的案件,涉案人员多达37人,金额超过600万元。
案件的细节让人直呼荒唐:有人专门物色资质不够的人,有人负责伪造收入证明和职业背景,还有人用POS机“刷”出本该用于消费的贷款资金,**后直接流进诈骗团伙口袋。 而在这条黑色产业链里,所谓的“贷款中介”是最关键的帮凶。
“帮你贷下来”背后的真相
不少贷款中介的宣传词是——“不看资质,轻松拿钱”。听起来像是雪中送炭,其实是引你跳坑。 本案中,那些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被中介包装成高收入群体,骗过了银行的审批。贷款下来了,并不是拿去经营、消费,而是被中介用POS机**,直接变成了现金。 这笔现金还没捂热,就被抽成、转账,最后流向诈骗团伙。借款人背上债务,中介和诈骗分子分钱走人。
这种做法的恶劣之处在于:
直接欺骗银行,造成资金流向失控;
人为制造坏账风险,加剧金融风控收紧;
让借款人陷入信用黑洞,后续正常贷款几乎无门。
监管越来越严,中介路子越来越窄
司法机关早就盯上了POS机**。2018年,“两高”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虚构交易套取信用卡资金达到一定金额,就要追究刑责。 央行在2021年又下发新规:1台POS机只能对应1个商户,从源头堵住“一机多户”的**漏洞。收单机构还必须对商户真实性负责。
这意味着,靠“批量养POS机、虚构商户”来做代还、**的玩法,未来不仅行不通,而且一旦被查,就是刑事案件。 本案中,那些以为“帮人*个*没啥大不了”的中介,最终的下场是——三到六年的有期徒刑外加罚金。
**不是捷径,是断路
很多人觉得,走贷款中介的“捷径”,能省事、能快下款。但他们没意识到,这种捷径的另一头是悬崖。
贷款资金一旦被**,银行会视为违规使用,提前收回贷款、上报征信;
征信一旦留下“挪用资金”或“涉嫌诈骗”的风险记录,哪怕没有刑事责任,日后买房、买车、办信用卡几乎全部被拒;
如果参与到诈骗链条中,即使只是“刷了一下卡”,金额够大同样会被追刑责。
写在最后
这起37人被抓的案件,不只是个别人的悲剧,而是整个金融环境的警示。
正规贷款靠真实资质,不靠造假包装;贷款资金要按合同用途使用,不要心存侥幸去**。
中介吹的“快速拿钱”很诱人,但背后是高风险、高成本,甚至是铁窗生涯。
市场规则越来越严,灰色生意的空间越来越小。与其被“带路”进坑,不如花点时间提升自己的资质,走合法合规的贷款路径——这才是唯一能走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