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福桥在千灯古镇南,大致呈东西向跨尚书浦,东堍河东街,西堍南大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9'55.1",北纬31°15'52.9"。
种福桥为2004年昆山市文保单位,文保碑介绍:种福桥为花岗石质地的单孔有阶拱桥,桥长31米,宽3.7米,净跨9.5米,矢高5.3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8道纵联石、9段拱碹,有拱眉。桥栏已失,现在看到的青砖桥栏、望柱、抱鼓石应该都是近年新砌的。
桥面中央两侧由长条石纵向铺砌,中间为条石横向铺设,长方形桥心石雕刻轮回旋水纹,也是近年的产品。拱券顶心石风化严重,雕刻的好像双龙戏珠团案。南、北两坡呈扇形,收分不是很明显,分别有步阶33级。
管理人员依桥的外形安装了电线套管,将桥梁石外侧的桥额遮得严严实实,好在南侧的施工质量不高,已经断裂并错开一截,露出镌刻的桥额“種福橋”,桥额两侧应该有铭文,无法识读。按照文保碑提供的信息,大概刻有“道光元年,里人重建”等字样。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桥梁》载:“种福桥,千墩镇马家泾口,旧名西庄桥,国朝康熙中建,后里人任洪育、陈治箴重建。道光元年复重建,十二年里人重修。”则文保碑上的信息来自于此,并非由铭文识读而来。《县志.寺观》载:“云岫禅院在尚书浦西庄桥,为玉溪八景之一,本明顾氏别业。国朝僧周顾始辟为禅院,今存。”则种福桥为云岫禅院的香花桥。
两边桥联柱都有楹联,字迹很清楚,感觉是现代所撰,文保碑所录漏了一个字,看起里还是有点年代的。
南边为:“虹彩亘長空,柳市南頭夜半鍾聲梅隐近;龍梁憑遠眺,江流東去日斜帆影澱湖遥”。虹彩、龙梁指此桥。
光绪县志载:“梅隐禅院,在尚书浦东,地本梅圃。国朝里人建此,遂以名院,僧星一复建后殿并廊庑,同治初里人重修。”柳市在梅隐禅院北,夜半钟声来自梅隐禅院、或云岫禅院、或延福禅院。江流,应该指吴淞江,光绪时,在千灯镇北,流到陆家后折向东南,再继续东流,淀山湖在种福桥的正南方。
北边为:“壤地接凝薰,叠鎖重關風水固萬家生聚;人天同證善,博施濟衆川塗鞏百載津梁”。凝薰桥在种福桥北,和秦峰塔那边的三桥都是重建。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桥梁》载:“千墩浦,在县西南四十里,亦名尚书浦。明永乐初年,尚书夏原吉开凿如矢,西连赵田湖,北入吴淞江,时知县芮翀协力浚治,有功于民,因改八王渡曰郎官渡。”这段记述无法自洽,浚治千墩浦的是芮知县,不是夏尚书,称其为尚书浦很勉强。
另一条记载曰:“夏驾浦,在县东南二十里,北接新洋江,南接吴淞江,东至太仓州界青鱼泾,为众水宣泄要口。明永乐二年,尚书夏原吉以吴淞江自夏驾而东沙涨猝不可去,乃凿浦倍广于昔,掣江入浦,东北汇于刘家河入海。民德之,号尚书浦。”这是真正的尚书浦,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夏驾浦恢复旧名,而千墩浦改为尚书浦。
县志.赵田湖条曰:“赵田湖,在县东南七十里,一名范青漾,亦名范家田,南连淀山湖,北为千墩浦口。”则赵田湖在千墩浦口南,县志载千墩浦“西连赵田湖”应该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