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口述
赛露达项目最早是由城南乡(1986年10月与玉山镇合并)利用江苏省政府拨给昆山50万美元的技改外汇指标,委托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帮助选定的。根据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科科长张益民(昆山蓬朗人)的建议,希望昆山引进国外先进的“海绵”生产设备。他说当时全国只有上海一家工厂生产“海绵”,产量有限、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据张益民介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海绵”生产专利技术是荷兰的,“海绵”发泡机是挪威制造的,“海绵”加工切割设备是西德(那时东西德尚未统一)生产的,催化剂和原料都是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的(这家公司在香港设有分公司)。县政府和城南乡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进一步委托他帮助签订采购合同,制定设备引进相关计划方案。
为了更好地落实进口设备合同规定的相关事项,学习设备使用的相关技术,昆山县和城南乡专门派出了学习考察组赴欧洲诸国实地考察,还到香港考察拜访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
设备到货以后,城南乡便在工业新区内选择了一块面积1公顷(15亩)左右的土地,按照外方提供的工艺流程要求和设备安装图纸,开始建造生产厂房和配套设施。可是,就在一切按计划推进时,国家对调剂外汇实行紧缩政策,原来准备用调剂外汇进口原辅材料(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海绵”的原料和催化剂)的计划,眼看就要落空,引进了先进设备的工厂将面临无原料可生产的窘境。
正当城南乡领导焦虑万分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1985年3月15-26日,县委书记蔡长林应日企方邀请,带领中国苏旺你公司一行6人赴日本考察,并先后在大阪、神户、名古屋等地举行投资说明会,招商引资、推介昆山,与日本许多中小企业家会面。
一天,一个叫八木敬治的日本客商单独找到蔡长林,说他是日本赛露达株式会社的社长,他们是专门生产经营“海绵”的公司,在这次推介会上听说昆山引进了一套欧洲的先进设备,也要生产“海绵”,对此很感兴趣,有与昆山进行合作的愿望。蔡长林当场表示欢迎八木敬治社长前来昆山考察。
蔡长林回国后,立即打电话给城南乡党委书记徐惠中,让城南乡赶快发出邀请书,请八木敬治来昆山考察。
1985年4月17日,日本赛露达株式会社和朝日工业株式会社第五次访华团一行17人来到昆山洽谈商务。当时,城南乡由党委副书记朱瑞华和我(时任副乡长)负责与日本客商就合作事项进行谈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派计委主任李锦舫、科长刘国俊等人协助城南乡一起谈判。
谈判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投资额度和出资比例问题,我方提出以进口设备、技术及土地、厂房、配套设施等实物出资,作价100万美元,希望日企方以100万美元现汇出资,总投资200万美元,双方各占50%;二是外汇平衡问题,我方提出今后产品应优先用于出口,以解决购买进口原辅材料用汇之需。经过几轮洽谈,日企方基本同意我方意见,签订了合资建立昆山赛露达有限公司的意向书。
1985年5月16日,中日合资昆山赛露达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公司注册成立后,董事长由我方朱瑞华担任,副董事长由日方赛露达公司的八木美树男(八木敬治之子)担任,我担任中方总经理,日方总经理为市川卓;聘任高建峰(原城南窑厂厂长)任厂长,吴国平(原城南机械厂厂长)任副厂长,董太畏(原昆山化工研究所技术员)任技术部部长。
董太畏 口述
1984年,中国第一届国际塑料与橡胶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召开。那时,我是昆山化工研究所的工程师,受县里领导委托参加了这次展览会。当时,城南乡正决定采购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于软质聚氨酯发泡的技术专利和设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海绵”系列产品。其专利属于瑞士,设备属于德国和挪威。
此后县和城南乡专门组织人员出国实地考察,采购设备。我们采购好这些设备后,正好遇到一个叫八木敬治的日本客商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以开发中国方兴未艾的“海绵”发泡市场。八木这个人在侵华战争时,是日本航空队空军基地的地勤维修人员,现在他是怀着赎罪感来中国投资的。之后,我们在上海和平饭店与八木等进行了谈判。这个项目因为用的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原料都要用外汇去购买,所以风险很大。当时,日本的八木先生主要是现金投资,正好和我们的需求高度吻合,所以一拍即合。
1985年4月开始谈判,在双方投资的比例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后来经多轮协商,双方同意出资比例各为50%,各投资92.5万美元。到1985年5月谈判即告成功,16日宣布成立“昆山赛露达有限公司”。
同年12月,我们一行四人赴日本与八木先生继续会谈,进一步商讨具体落实各项条款的细节。“昆山赛露达有限公司”是玉山镇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6年5月16日,公司正式试车成功,开始投产。当时全厂员工50多人,产品质量居全国同行之首,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昆山其他企业。
那时,我工作单位是昆山化工研究所。企业投产时,我属于借用人员,主要负责厂里的技术工作。董事长由时任城南乡党委副书记朱瑞华担任,时任副乡长的周春林为总经理。
初期,他们两人(朱瑞华、周春林)搭班时,在工作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一度也影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后来县领导找我谈话:赛露达是昆山的重要公司,赛露达如果营运出问题,对于昆山招商引资和改革开放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并郑重交代让我挑起工厂担子,只准成功,不许失败。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意外,毫无思想准备。
1986年10月,我全面接手赛露达公司,担任中方总经理。担当起了生产、经营的领导工作。此前,工厂全月的销售收入一直处于10万元左右。我接手后,第一个月就翻了一番,收入达20多万元,此后,销售速度呈跨越的态势。到年终时,一下就达到了销售280万元的好成绩。公司的产品质量、销售额、创汇和利润额都直线上升。
1987年底,“昆山赛露达有限公司”以其优异的产品和销售额一举超过了全国同行,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软质聚氨酯工厂,全年产值达2076万元,实现账面利润50多万元,创汇150万美元,纳税195万元,并一直保持行业领先的纪录。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全日本37%的榻榻米产品,都是由我们公司定制出口的,在当时的日本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周春林 时任赛露达公司中方总经理;董太畏 时任赛露达公司技术部部长、第二任中方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