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29
, 来自:江苏省0==
时值三伏,天地阳气鼎沸如炉,万物华实。《黄帝内经》明训:"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乃千年祛寒之智!脾胃肝胆科冬病夏治,正借此时机,集天地之力祛除沉疴!若您或您的家人:
秋冬反复胃脘冷痛、腹胀反酸,遇寒加重;
常年脾虚易感,食后腹胀、消化不良;
常年反复腹痛、挑食厌食,大便时干时稀;
畏寒喜温,手足冰凉,乏力神疲。
张先生常年反复腹痛,遇冷加重,伴有腹胀、大便稀溏,冬日尤甚。
前年夏季,他接受脾胃科三伏贴治疗(贴敷穴位:内关、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并配合温中健脾的饮食调理。去年秋冬季节腹痛发作频率显著降低,腹胀缓解,大便成形,四肢渐温。张先生感叹:“再也不用常备止泻药了!”
此时以辛温药物敷贴脾胃相关穴位,借“天之阳气”激发人体脾胃之阳。药物通过经络直达脾胃,温中散寒,健脾化湿,扶助正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是阳气最盛的时节(气温高+日照长),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气血畅通,皮肤通透性强。此时贴药,如同“开窗通风”,药力可高效渗透经络,直达深层病所。
三伏贴通过补阳祛寒,在疾病尚未发作的夏季提前修复失衡状态,避免冬季阳气衰弱时“旧病复发”。
药物刺激穴位可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慢性病病理状态。
三伏天本质是利用自然节律创造的“黄金治疗窗口”,使药物、机体、环境形成高效协同。具有预防复发、减轻症状、减少冬季用药剂量的功效。
-
脾胃虚寒型胃痛、腹痛、痞满;
-
顽固性便秘或慢性泄泻;
-
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的虚寒体质;
-
常年消化不良、易腹胀积食者。
-
发热、积食内热明显者;
-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需医师评估);
-
对药物或胶布过敏者;
-
皮肤破损或感染者。
-
贴后皮肤微痒属正常反应,可缩短贴敷时间;
-
若出现红肿、灼痛,需立即取下药贴。
快抓住这关键的短短四十天
为全年脾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轻微发红、发热属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约黄豆大小),是“瘢痕灸”起效的表现,可碘伏消毒后涂抹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进行治疗;若水疱过大或溃烂,请立即就医!!
忌贪凉! 空调温度≥26℃,避免直吹;禁食冰饮、海鲜、辛辣食物,以免寒气入侵影响药效;若夜晚贴敷,建议取下后当晚不要洗澡。
不能根治!但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缓解症状,需坚持贴敷+日常养护(如冬季保暖、适度锻炼)。
建议每隔1天敷贴1次,成人每次贴2-3小时左右(老年人及皮肤娇嫩者,适当减少敷贴时间),贴敷时间到了,可自行揭去。本疗法一般10次(20天)为一个疗程,每年夏季1-2个疗程,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具不同的疗程。
-
扫描上方二维码预约脾胃肝胆科门诊医师;
-
门诊医师辨证后开具三伏贴;
-
敷贴地点位于中医传统疗法中心。
有不少市民朋友留言说
想来贴“三敷贴”
可是白天要上班怎么办?
没关系!
2025年7月1日起
为了方便市民随时随地的“健康一夏”
昆山市中医医院推出特色温馨“夜间门诊”服务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