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岁的李女士从未想过
5 年前那场“根治”面肌痉挛的开颅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MVD)
会在今年春天再次打破她的生活
每当戴上耳机听舒缓音乐
嘴角就不受控地抽动
辅导孩子功课时
突如其来的面部抽搐总会打断思路
……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受到异常刺激,导致神经传导紊乱,从而引发的面部肌肉异常收缩。
1. 一开始多从眼轮匝肌(眼皮周围的肌肉)开始,表现为眼皮频繁跳动;
2. 随着病情发展,抽搐可能蔓延到脸颊、嘴角等其他面部肌肉;
3. 情绪激动、说话、吃饭时,抽搐会加重;休息时则会减轻。
为求根治,她来到昆山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专病门诊。接诊的徐敏医师详细梳理了李女士的病史:首次 MVD 手术的具体情况及术后恢复历程并结合病史,解释道:MVD(显微血管减压术)虽为根治性手术,但仍存在复发率;而复发患者因首次手术已改变面部原有的解剖结构,神经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变得复杂,此时若行二次开颅手术,风险显著高于首次手术。
为精准评估病灶,团队为李女士安排了 CT 三维成像检查,清晰显示面神经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基于检查结果及面肌痉挛诊疗规范,徐敏医师提出:“微创射频治疗更适合您的情况。这种技术无需开颅,可通过 CT 三维定位直达病灶神经,精准避开因既往手术形成的解剖‘盲区’,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治疗当日,徐敏医师将穿刺针通过针眼大小的创口精准送达目标神经,通过射频能量调节神经功能、促进修复。整个过程仅用时十多分钟,术中无明显不适。治疗结束后,李女士当即感觉面部的紧绷感消退,持续多日的“跳动”戛然而止。
截至目前
经过 1 个多月的随访
李女士面部未再出现抽动
生活彻底回归平静
药物治疗:通过口服药物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效果不佳。
***注射:局部注射***可暂时抑制肌肉抽搐,但效果可能随时间减弱。
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唯一能根治面肌痉挛的标准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显微镜操作,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有效率达 90%~95%。
但它并非 “一劳永逸”—— 仍有 3%~10% 的患者会复发。更棘手的是,复发患者的面部解剖结构已因第一次手术发生改变,二次手术可能加重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风险极高,因此长期以来缺乏理想的补救方法。
正是为了解决复发难题,微创射频治疗应运而生。它通过 “针眼大小” 的伤口,促进神经修复,能有效改善复发症状,成为复发患者的 “新希望”。
(1)用正规口服药治疗无效,或受不了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2)***注射效果不好,或对***过敏的患者;
(3)不愿接受MVD手术,或MVD手术后复发的患者;
(4)继发性面肌痉挛经对原发病正规治疗不能有效解除痉挛症状者。
(1) 精准靶向:通过 CT 三维定位,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避免传统治疗的“盲区”。
(2) 微创高效:治疗无创口、恢复快,单次治疗即可见效。
(3)适用顽固病例:尤其适合药物治疗无效的长期患者。
(4)可以反复多次治疗:射频治疗面肌痉挛,可以反复多次治疗,不影响外科开刀手术。
(5) 复发率低:射频热凝术治疗面肌痉挛方法简单,止痉迅速、可靠,近期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无严重并发症。
面肌痉挛多在患者紧张或专注做某事时容易诱发。生活中,面肌痉挛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规律、营养均衡,少吃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疲劳,避免长时间看电脑、手机;
3. 保持好心情,别冲动、生气 —— 越紧张,越容易诱发或加重抽搐。
昆山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深耕面肌痉挛诊疗领域多年,尤其在术后复发这类复杂病例的诊治上有着核心优势。
团队率先在区域内引进微创射频技术,依托CT重建,实现对病灶神经的毫米级定位,结合患者病史(如是否接受过 MVD 手术、药物或***治疗反应等)进行个体化评估,精准避开因既往手术导致的解剖结构改变区域,避免神经损伤风险;术中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操作,通过针眼大小的穿刺路径完成治疗,全过程可视化监控,确保射频能量精准作用于病变神经,既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又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团队坚持 “一人一策” 的个性化诊疗理念: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优先评估射频治疗的适配性;对***过敏或疗效不佳者,制定针对性的射频治疗参数;尤其对 MVD 术后复发患者,充分考量其解剖结构复杂性,术前组织多学科会诊(联合影像科、神经电生理室)模拟治疗路径,术中精细化操作降低二次损伤风险,术后结合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形成 “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精准操作—术后全程管理” 的闭环体系。
团队核心成员均拥有多年面肌痉挛诊疗经验,尤其在顽固型、复发型病例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以 “微创、安全、高效” 为原则,让患者在最小创伤下实现症状改善,切实为面肌痉挛患者提供从诊疗到康复的全周期护航。
面肌痉挛虽不致命
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尤其是术后复发的患者
别因“怕麻烦”或“担心风险”拖延治疗
规范诊疗 + 科学预防
才能让面部肌肉 “听话”
重拾平静生活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公立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访问学者,姑苏卫生人才、苏州市卫生青年骨干人才、昆山市医学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理事,苏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脊柱脊髓与周围神经学组委员。昆山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擅长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诊疗,包括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血管性疾病、颅脑肿瘤等,特色开展神经疼痛性疾病的诊疗、如:偏头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三叉神经痛、腰腿痛);面神经疾病诊疗,如:贝尔氏麻痹(特发性面瘫)、创伤性面瘫、其它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排除中枢病变)等。神经外科/周围性面瘫、血管性头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专病门诊:每周二。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市青年骨干人才,金杏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22年县域好大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脑血管组委员环太湖创伤中心联盟第一届常委;江苏省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创伤组委员苏州市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创伤救治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脑血管组委员环太湖创伤中心联盟第一届常委;江苏省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创伤组委员苏州市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颅内肿瘤的诊治尤其脑胶质瘤的诊治、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帕金森和特发性震颤 DBS 手术治疗、脊髓电刺激( scs )植物人促醒、糖尿病足及卒中后肢体疼痛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颅脑外伤、脑积水的诊疗。
门诊时间:专科门诊,周一上午;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门诊,每周一下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神外专委会高血压性脑出血专病学组组长;昆山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头痛、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功能性神经疾病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昆山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在十年前已开展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是昆山地区最早开展该类技术的专科,经过十年的积累,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已成为昆山地区神经外科领域领军科室。
一、2013年率先开展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为破裂动脉瘤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昆山地区脑血管救治水平更上台阶;
二、2018年率先开展烟雾病的外科治疗,填补了昆山市的技术空白,目前科室经过五年的沉淀,该技术已日渐成熟,截止目前成功治疗数十例患者,无一例存在术后并发症;
三、2018年底率先开展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微创介入诊疗技术,在昆山地区率先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四、2018年率先开展神经内镜下微创治疗脑内血肿/脑室血肿,尤其新院区启用后复合手术室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我市脑出血急救水平;
五、2019年在上级医院的帮助下成功开展颈内动脉剥脱术,再次填补昆山地区颈内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空白。
六、2023年成功开展首例神经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
七、2023年成功开展颅内神经刺激器植入术(DBS手术)并“开机”,填补昆山地区帕金森治疗的空白;
八、2024年在昆山地区率先开展SCS(脊髓电刺激)为意识障碍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