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节课45分钟,有些孩子能全程投入,有些孩子却频频走神?
为什么同样半小时作业,有些孩子一气呵成,有些孩子却拖到深夜?
专注力,这项看似普通的能力,实则是孩子学习力的核心引擎。它决定了信息输入的效率、知识吸收的深度,更影响着思维逻辑的构建。
01为什么专注力成为家长的共同困境?
1、早期养育方式埋下隐患
过度打扰:幼儿专心玩玩具时,家长频繁询问“喝水吗”“换一个玩吧”,打断孩子的专注沉浸。
环境杂乱:玩具散落满地、电视常开、家庭成员高声谈话,使孩子长期处于感官超载状态。
电子屏幕依赖:用手机/IPad充当“电子保姆”,缩短了孩子主动专注的时间窗口,被动接收信息取代主动探索。
2、生理基础未充分发展
感统失调高发:触觉敏感(抗拒剪指甲/衣物摩擦)、前庭功能弱(易晕车/怕旋转)直接影响大脑过滤干扰信息的能力。
睡眠与饮食失衡:6-12岁儿童需9-11小时睡眠,但作业挤压睡眠;高糖零食、含咖啡因饮料加剧注意力波动。
3、学习任务与能力不匹配
小学课堂要求持续专注40分钟,但多数低龄儿童有效专注仅10-15分钟。家长强求“坐得住”,却未提供阶梯式训练。
02 科学补救:从基础修复到能力提
(1)优化生理基础——提升大脑专注“硬件”
感统训练优先:
→ 触觉脱敏:每天用触觉刷按摩手足20分钟,或玩豆袋寻宝游戏(将小物品埋入豆中摸索)。
→ 前庭激活:直线运动(跳绳/荡秋千)→旋转运动(转椅游戏)→平衡挑战(单脚抛接球),逐步升级。
调整饮食与作息:
→ 早餐公式:蛋白质(鸡蛋/牛奶)+复合碳水(燕麦)+坚果(核桃),避免血糖骤升。
→ 睡前仪式:提前1小时调暗灯光,用白噪音代替故事机,帮助进入深度睡眠。
(2)重塑环境——减少干扰,设计“专注友好”空间
学习区极简主义:
→ 桌面仅留台灯+笔+当前作业,其他物品收入抽屉;使用隔音耳塞或白噪音机屏蔽环境杂音。
家庭时间契约:
→ 设定每日19:00-20:00为“专注时段”:全家阅读/手工,禁用电子设备。
(3)阶梯式专注训练——匹配儿童发展节奏
从10分钟开始:用沙漏可视化时间,完成一段专注即存入“专心存折”,集满5次兑换小奖励(非物质性,如决定周末活动)。
抗干扰游戏:
→ 听觉筛选:在播放故事时突然提问:“刚才主角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 视觉锁定:舒尔特方格进阶版——在5×5数字表中先找奇数,再找大于10的数。
(4)任务管理革新——化压力为游戏力
作业拆分术:
→ 将数学作业拆为“计算怪兽”(口算)+“迷宫探险”(应用题),每完成一关可贴一枚勋章。
目标具象化:
→ 课前和孩子约定:“今天语文课重点听三个描写春天的词”,课后复盘收获。
03家长避坑指南
❌ 强迫持续专注:要求7岁孩子1小时不动,如同让婴儿跑步——超出生理极限。
❌ 唠叨替代行动:反复说“专心点”不如指向沙漏:“看,还有5分钟就可以休息!”
❌ 忽视身体信号:孩子揉眼/抖腿时仍强令坚持,可能导致日后厌学。
04 关键总结
专注力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筛选力与持续力,修复需从生理、环境、心理三管齐下:
1、6岁前重保护:不打断游戏、限制屏幕、多玩沙水泥塑;
2、学龄期重训练:感统运动+番茄钟+目标拆解;
3、全家参与:专注非孩子一人之战,需环境共建与榜样力量。
正如台湾心理学家王意中所言:“孩子的专注力不是‘管’出来的,是‘存’出来的——每一次成功投入的体验,都是未来专注资本的积累。” 从今天开始,停止消耗存量,转向科学增值。 一、招生对象:2-12岁感统失调的孩子二、课程特色:专业评估,找出根源问题,逐一击破,针对性解决,分阶段设置训练课程,利用多感官训练工具,对敏感性、迟钝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前庭平衡觉失调分别进行服务训练;通过各种感统工具和游戏设置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孩子的触觉、本体觉等,逐渐改善孩子感统失调的情况。三、上课时间:周一到周五,周六或者周末,每节课50分钟,可以提前沟通预约时间。 联系人:赵老师联系方式:18361961770(微信同步) 15162319712
本机构常年招生对象:1. 语言迟缓2. 口齿不清3. 发育迟缓4. 自闭症\疑似自闭症(孤独症)5. 多动症6. 听力障碍7. 感统失调8. 社交训练9. 语言发育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