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02-11
, 来自:江苏省0==
春节的余温尚在
孩子们即将迎来新学期
最近儿科门诊上
不难发现
发热、呕吐、腹痛
成了“高频词”
家长们既焦虑又纠结
怕耽误病情,又担心医院交叉感染
莫着急
今天小宣医生
从中医角度解析这些症状的根源
并提供实用调理方法
助孩子元气满满迎接开学!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外感发热多因风寒、风热等邪气侵犯肌表,正邪激烈交争,致使肺气失宣、卫气不固,进而出现发热症状。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聚餐频繁,孩子作息混乱、身体抵抗力下降,更易“中招”。此外,节日里孩子们常暴饮暴食,食物郁积体内化热,引发“积滞化热”,这也是发热的常见诱因。
引起孩子呕吐的原因比较多。过量食用生冷、油腻,难消化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胃气上逆,引发“食积呕吐”。此外,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侵犯脾胃,同样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呕吐。
肚子痛在儿科门诊也很多见。从中医来看,寒邪客胃是常见因素,冷饮过量或腹部受凉,寒邪凝滞气血,引发腹痛;饮食积滞也会导致腹痛,食物积滞肠胃,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还有些孩子本身脾胃虚弱,稍有饮食不慎或劳累,就容易腹痛。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饮食的不节制、过寒过多,对儿童生病影响很大,极易造成孩子出现上述表现,甚至三种病症都出现。为了将病痛扼杀在萌芽,家长们需要提前做好察颜观色。
一是观察孩子的舌苔
二是闻闻孩子的口气
三是关注孩子的大便
如果舌上厚厚一层苔、说话时口气臭臭的、大便2天以上都不拉或者大便拉归拉但是特别臭,只要孩子表现出其中之一,那就要抓紧管住孩子的嘴巴。俗话说,病从口入,入口食物的数量、温度、质量都决定了孩子后期会不会出现身体不适。
若孩子已出现不适,试试这些中医特色方法(注意: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发热时:
开天门(眉心推至发际)能疏风解表、开窍醒神;
推坎宫(眉头推至眉梢)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揉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能够疏风解表、清热明目;
清天河水(前臂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有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的作用。
呕吐时:
可以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能健脾和胃、消食止呕;
清补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横纹推向板门(手掌大鱼际根部的横纹推向板门穴),能降逆止呕。
腹痛时:
可以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摩腹(以手掌在腹部做环形摩动)
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
可以温中行气、止痛散寒
每个手法操作5—10分钟,每天1—2次,操作时手法要轻柔。
根据孩子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体化中药方剂。外感风热发热,常用银翘散加减,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呕吐,藿香正气散较为合适。腹痛若是寒邪客胃,可使用理中汤合良附丸温中散寒;食积造成的发热、呕吐或者肚子痛可选用保和丸消食导滞。当然中药汤药或者成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呕吐,艾灸神阙(肚脐)、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足三里等穴位效果很好。每次艾灸10 - 15分钟,每周2 - 3次,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之根蒂,艾灸可温补元阳、健运脾胃;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艾灸能和胃健脾、降逆止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之一,艾灸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呕吐、肚子痛来就诊的孩子,查体时若发现肚子胀胀的。临时用次开塞露,排气排便后肠道这条河流一顺畅,脾胃运化功能就逐渐好转了。
对于吃冷饮、受寒造成的呕吐,可以用新鲜的生姜切片敷于肚脐。或者生姜与橘皮切片切丝煮水少量多次温服。毕竟生姜可是被孙思邈称为“呕家圣药”。
提前调整作息,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增强免疫力。
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生冷的食物。推荐山药粥、芡实糕等健脾食物,每餐七分饱最佳。
鼓励孩子进行适度户外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跳绳10 - 15分钟、踢毽子5 - 10分钟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饭前便后用“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20秒,避免病从口入。公共场所戴好口罩,避免病从口入。
中医讲究“治未病”
预防远胜于治疗
小宣医生希望家长们
从饮食、作息、运动三管齐下
为孩子的新学期筑起健康屏障!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