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07-24
, 来自:江苏省0==
昆山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56家、高新技术企业82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39家。目前,昆山高新区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增量土地指标极为珍贵,如何在发展质量上谋求新突破?低效用地盘整、退二优二更新、存量资源提质增效成为产业发展的“外在助力”。
昆山高新区许多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成长性极佳,都需要一宗独立的产业用地来保障未来的企业发展,并且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互相集聚,更容易产生集群效应,形成产业规模化的“内生动力”。
在“外在助力”及“内生动力”共同作用下,昆山高新区稳步推进低效用地更新工作。利用土地面积约300亩的元丰路北侧、吴淞江西侧地块(原为信益陶瓷所有),将土地收回后重新供应给成长性更高、更符合昆山高新区产业结构的优质企业,打造昆山首例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
自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规划以来
吸引了不少关注
从分析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的规划路径
昆山高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立体可见
昆山高新区立足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支持区内上市、拟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做大做强的鲜明导向,聚焦走访拟上市企业过程中集中反映的用地难问题,通过上市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完善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操作办法。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统筹考虑企业产值、税收、供地情况、依法合规经营情况,明确首期申请用地企业的标准,筛选出首期拟入园企业候选对象,实现有限土地资源加快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优质上市梯队企业集中。践行“数据得地”理念,建立量化评估体系,调研评价按照调查摸底、企业评估、赋分排名、形成方案四个环节依次展开,实现供地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
针对产业园开展统一规划设计,最大化提升园区布局合理性及使用效率。空间使用方面,充分摸底企业现状与需求,通过将企业非生产性功能集中设置,将有限的物理空间释放给企业研发、生产性等重要产业功能,以提升企业核心产业空间占比。交通引导方面,根据企业员工通勤时间、通勤方式、物流运输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出入口控制、停车控制、卸货控制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控制要求,为企业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建筑风貌方面,沿吴淞江畔的建筑天际线错落有致,地标性建筑夺人眼球,沿总部大道打造隔而不断、通而不透、慢行友好、活力呈现的总部林荫大道,将园区整体打造为富有现代、创新、科技感的总部园区。
上市企业总部产业园有别于其它传统产业园区,在前期研究、土地供应、建设开发等环节中存在许多困难,但昆山高新区各部门不畏艰难、统筹谋划、多方协调,全力推进产业园开发模式新探索。在设计研究方面,与市级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开展充分技术论证,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在土地供应方面,开展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提前锁定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要素,并将控制要求落实到土地挂牌文件中,确保园区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建设开发方面,提前协调证照办理、图纸设计等环节的审核,缩短项目报建时间,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前期选址、项目评审、建筑设计、项目报建等企业开工全流程的推进程序,倒排周期、挂图作战,力求做到提前服务、精准指导,推进“拿地即开工”提质增速。
通过大园区的顶层设计,整体解决消防环道、停车、配套设施等问题,倡导共享理念,提升地块使用效率,帮助企业扩大产能。同等条件下,新模式企业有效生产面积是传统模式的1.4倍,空间使用效率提高40%。
在整体园区风貌控制的原则下,对企业进行定制化的总建设量与详细功能落位,让企业的空间利用率最优。充分尊重企业的定制化与形象标识化需求,在遵守共性的基础上,让每个企业都能被“看见”。区别于传统的先建大园区再招商落位的开发模式,以多家企业共建开发的园区,开园即满园,国资公司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与生产配套服务,针对性地服务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及规划设计,舍弃传统“统规统建”“划地分割”等模式,企业自主承担可控的成本,在产生大效益和获得大前景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产业园编制整体方案,明确总平面布局、规划控制指标和外立面效果。8宗地块同时挂牌,在挂牌公告中明确土地竞得人要参照建筑设计方案执行,企业在拿到不动产权证后,即可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实现项目“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大大缩减项目审批和开工时间,促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国资公司持有公共配套用地,针对企业诉求,定制高品质科创邻里配套设施,并深度参与园区管理运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运营扫除堵点、补齐短板,助力园区企业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