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模式
  • 4124阅读
  • 0回复

[法治宣传]用AI编造地铁站捅人谣言被刑拘,AI技术的法律边界需要定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帅哥离线laoying369
级别: 昆山新人
发帖
124
昆币
43 枚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06-21 , 来自:上海市0==



据媒体报道:陶某某(女,31岁)系某品牌营销人员,6月19日下午3时许其在途经中山公园附近一超市时,看到便衣民警正在抓捕盗窃嫌疑人,现场根本没有发生持刀伤人等情况,她却为营销品牌博取关注,故意编造并在网上发布“中山公园地铁站捅人”的谣言,造成群众恐慌,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目前,陶某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高某某(女,46岁)系某品牌营销人员,6月19日上午为增加其运营的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关注度,使用AI软件生成视频技术,编造了地铁行凶的虚假视频等不实信息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高某某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警方正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为“蹭热度”而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请广大市民群众不要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AI技术潜在的滥用风险,还触及了目前法律对AI应用的界定模糊地带。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法律影响及未来可能的法律调整方向。
我们来了解一下事件的背景。
根据警方通报,网络上流传的一张截图称,上海中山公园地铁站附近发生了捅人事件。
然而,经过调查核实,这实际上是警方在某超市门口抓捕一名涉嫌盗窃的违法犯罪人员,并无持刀伤人情况。
因此,这张所谓的“证据”其实是人为制造的谣言。


这起事件背后的法律边界在哪里呢?目前,我国对于AI技术的应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虽然有一些关于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当AI技术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侵犯他人权益时,如何界定责任主体和承担法律责任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加强立法工作。
针对AI技术的迅速发展,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依据。
二、明确责任主体。
在涉及AI技术的案件中,应明确责任主体,将产品设计者、生产者、运营者和使用者纳入法律框架,按照过错程度分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强化监管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技术审查和评估机制,确保AI技术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四、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AI技术潜在风险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上海“AI捅人”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AI技术的潜在风险和法律边界问题。
只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管措施和提高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推动法律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步。
爆料有奖!关注昆山论坛抖音号,抖音搜索“昆山论坛”,或搜索抖音号:ksbbs
 
快速回复
限76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