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暑湿燥火
是中医理论中
常常被提到的易造成
外感疾病的六淫之邪
淫,指的是过、盛
或者不该有的时候有
和四季相对应的春季多风邪致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左右)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我们现在所处的季节刚好属于暑邪、湿邪致病较多的时候。
这六种邪气中对儿童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风邪、寒邪和湿邪三种。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素问》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当风大,儿童外出玩耍时,极易感受风邪,出现上部的疾病,如头痛、流涕、咽痒、咳嗽。
2.风性善行而数变。
指的是风邪喜跑来跑去,游移不定,而且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发无定处,常常与感染风邪有关。
3.风性主动。
如吹空调或吹电风扇不当时,会造成风邪中伤经络,出现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歪斜。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常和其他邪气合而伤人,其他邪气常依附于风邪而侵入人体发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
所以,避免感受风邪,是减少儿童外感疾病发生的方式之一。那如何避免呢?
很简单,避开就行。小伙伴们在“北风呼呼吹”的冬季,通常会因为天气寒冷,自觉地选择窝在家里玩,而到了“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季,就容易忘却大风而肆无忌惮地玩耍。这也是春季孩子容易感冒咳嗽的原因之一。
另外,汗出后,人体的腠理易开泄,孩子运动汗出后需及时擦汗或更换衣物,以免感受风邪。夏天吹风扇和吹空调时,都需要避免直吹,尤其是对头部、颈背部的直吹。
寒邪是造成现在孩子生病多的很重要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诱因。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人后,人体阳气会自主奋起抗争。当寒邪太盛或者反复感受寒邪,必定会损伤孩子的阳气。孩子本就为旭日初升之体,阳气原本就不太旺盛,那势必比成人受寒后更易伤阳,最终形成阳虚体质。当外寒侵袭肌表,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喷嚏;寒邪直中脾胃,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反复感寒,易造成常年流清水鼻涕、打喷嚏。
2. 寒性凝滞收引,主痛
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得温则减,遇寒增剧。儿童最常见的就是,吃了冷饮或者冰冻食物后出现脘腹的疼痛,而且这种疼痛感常常较剧烈。寒邪侵犯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也会出现肢体关节的疼痛。
所以,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少吃寒凉食物,尤其是冷饮。运动过后,也不能马上洗冷水澡或喝冰水。注意膝盖、腹部、颈部的保暖。
如果受寒了,可以用点生姜、艾叶等祛寒。经常受寒造成阳虚体质的孩子,可以来市中医医院行三伏贴治疗。(点击我查看今年三伏贴开展时间)。
湿邪,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东西。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湿邪是个非常难缠的东西,而且它伤人多隐缓不觉。
1.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儿童生长发育,脾脏功不可没。脾主运化水液,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泄泻等。
2. 湿性重浊、黏滞
湿邪致病,常出现沉重感,表现为头重如裹、关节沉重、分泌物混浊、湿疹反复、全身困重乏力。湿邪黏滞,则致口黏、舌苔厚滑、大便黏腻。而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儿童脾常不足,更需注意: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阴雨季节要避免淋雨。饮食上少吃肥甘厚味之品。
想象一下,如果衣服湿了,我们会先拧干甩干,然后在太阳下晒。当感染了湿邪,就像衣服湿了,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多食扁豆、薏苡仁、砂仁、豆蔻、赤小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然后通过补充阳气的方式起到晒太阳之功。
现在,正值祛湿的最佳时机,如果判断孩子有湿邪,可以煮点玉米须水或者枸杞薏米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