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高考的背后都折射出考生追逐梦想、不负韶华的决心。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自1977年高考恢复起到新世纪的高考模样~
高考大事记▼▼
高考
回首过去,国家针对高考的改革从未停止。如今国家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省市先后开展新高考改革……
高考的变革反映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记录着特定时代的教育印迹,值得我们回溯过去。如今高中生们,想知道90年代爸爸妈妈们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吗?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
90年代/新世纪初的独家高考记忆
九十年代
社会并无过度关注,高考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儿
1992年参加高考,考取南京化工大学。现从事市场研究工作。
90年代,是一个各项变化层出不穷的年代。
那时,刚刚有了互联网,但绝大数人都没有接触过,很多人连@是什么意思还都不知道。还没有QQ、微信这种联系工具,手机都还是大哥大,BP机仅仅是跑业务的才会有。
那时,高考还在7月的7、8、9三天。那年的高考要考总共七门课,总分710分。
那时,教室还没有空调,只记得考场里面前后有电风扇,每次考前老师都要在屋里洒水降温。
那时,社会上还没有对高考有太多的关注,不会停工为高考让路。我的一个同学,他们院里迎七一搞食堂装修,每天夜里各种噪音到2点。后来他在师大二附中考试时,又赶上旁边盖楼。众多干扰下,可能影响了这个同学的发挥,导致他没有进到满意的学校。
那时,物质也没这么丰富。父母能做的最大努力,是让我早上能喝一碗牛奶,每周去合作社买些大棒骨熬一锅骨头汤。那时还没有冰箱,不能久放,所以经常连续喝骨头汤、吃骨头汤面。后来听说,蜂王精对于补充营养很有效,爸妈就特地花了不少钱买了三盒,叮嘱我考前一个月,每天喝一支。
那时,我的很多同学都是球迷,在即将高考的6月,还会熬夜看球。那年的欧洲杯,安徒生的祖国又创造了一个童话,在最后一刻替补南斯拉夫出赛,夺得了丹麦到目前唯一的欧洲国家杯冠军。这使得我们相信,生活的奇迹永远超过常识和想象。
那时,已经有一些家长在考场外等候了。但很多同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考场的。看到有父母陪着的,哈哈,说实话当时还特瞧不起。年少的我们当年并不太理解父母的心情啊!现在想,我儿子要是去高考,不让我陪那是大逆不道!
高考记忆
当时,家里只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仅限于了解国家大事而已,上学也就是学习而已,不像现在的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众多信息。父亲是农业系统的,也曾建议我去学农业有关的专业。那个时候年少无知,觉得上大学去学农业然后去种地太没意思了。
本来当时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还参加了少年宫的兴趣小组。但是老师说未来不会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实在不知道应该选什么,最后就从成绩最好的科目中选择了有关的专业。
但国家发展这么快,社会发展这么快,谁能想到当初被否定的专业,二十年后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呢?我的同学们现在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也都与当初的专业没有关系了。
新世纪初
高考变革年,我的成才有一点儿随缘
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现为《现代教育报》记者。
2001年,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普通中学上学的我,跻身高考大军。回看17年前的这场人生大考,最多的感慨还是对于眼前这个美好时代的进步。
当年的我,在报考大学时,其实是一片茫然。对大学的认知,恐怕只限于校名。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对我说,你的分数应该选择人大,于是我就在人大的招生简章里开始选专业;凭借朦胧的兴趣和当时社会的潮流,我报考的专业大多是经管类,只因同桌一句“人大的新闻学院是全国最好的”,就胡乱填上一个,却不成想真就吃上了这碗饭。
同桌虽然也不太明白何为新闻,但执着于新闻理想,最终考入了另一所大学的新闻专业,但在从事了几年媒体行业后,大概觉得并非很贴合自己,便转向其他行业发展。
我们的成长成才,似乎都带了一点随缘、随机的意味。
而在现今,北京市新中高考改革已经近在眼前,命题考试强调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表达思想;要求学校开展生涯指导,不但要让学生选科选考时选得明白,还要对各种职业先期体验了解,清楚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发展方向;大类招生、平行投档的方式,让学生在报考时不会踏空掉档;同时,大学也开门办学,琳琅满目、花样翻新的开放日、专业咨询服务、招生政策解答,无疑向学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知情权”。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难,都要背负不同的时代命运。眼前的高考,对家长学生来说,可能难在“了解很多,怎么选才最适合自己”“选择很多,怎么选才更好”。但无论如何,时代终归是进步了,这个新时代让一个孩子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也可以预判更好的自己。至少,让高考成为一次更加无憾的选择。
高考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2001年在北京高考改革的历史上,可能算是小有特点的一届。从考试方式上来看,这一年是最后一批采取文理分科“3+2”模式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在之后的一年,北京高考迎来革新,采取“3+x”文综理综的方式命题。
从报考方式上看,此前一届学生,采用的是“出分报志愿”,拿到高考成绩后填报大学志愿,和今天的招录方式类似,而我所在的一届学生则是“估分报志愿”,高考结束后根据试题答案估算分数,选报大学志愿。
身处在变革的年代,既体味了不必当“第一个吃螃蟹”答文综理综试卷的小确幸,也感受到了“第一个吃螃蟹”根据估算分数填报志愿时那种可想而知的忐忑。
高考不仅仅只是一场考试,它被赋予太多含义,承载一代代学子的青春记忆。那年高考你有哪些难忘的回忆呢?快来和我们分享吧!小帆做你的倾听者和你一起登上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