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这标志着苏州人从此可以坐上地铁舒舒服服地直达上海逛外滩、游豫园、打卡迪士尼。
作为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11号线也有幸成为国内首条融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的线路,从而在加快推进苏州市域一体化进程的同时,有效帮助苏州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
那么,11号线的投运将为苏州市民带来怎样的出行红利?“十四五”期间,苏州轨道交通还将在哪些方面蓄力、发力?又当如何助力中心城区和板块、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动发展、并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际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带着上述问题,第57期苏州圆桌思享汇邀请苏州轨道交通相关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就上述舆论关心的话题分享观点、答疑解惑、建言献策。
绵延41.25公里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始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站,联结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市,止于昆山市的花桥站。沿途28座车站像珍珠一般串列其中。线路采用6节编组B型列车,设计时速高达100公里/小时。而越过花桥,就是一张更为绵密复杂的上海铁路网——从地标性的苏州东方之门到老牌商业中心徐家汇,径直可达。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先后有130多家单位、超5万人参与到了11号线的建设中。前后历时约1600天,终于历史性地把苏沪两座城市置于同一张轨交网络中。
蔡荣十分重视苏沪两地的交管制度对接。
“11号线的开通运营,在苏沪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方便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两地的自由穿梭。同时在制度层面,以11号线为纽带,苏州与上海完成了运输组织、客运服务、安检互认和应急发布等方面的制度衔接,让百姓们又多了一份‘一体化’、‘同城化’的亲切感、幸福感。”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蔡荣总结道。
蔡荣还说,就市民最关心的票价来说,换乘后直接采用了简单明了的叠加统计法。比如从苏州东方之门前往上海徐家汇:自东方之门站到花桥站票价为9元,自上海花桥站到徐家汇站票价为7元,那么整个行程票价便为16元。
11号线,不仅是苏州单线最长、时速最快和穿越湖泊最长的线路,还是苏州首条市域轨交线路。放眼全国,也是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线路,是江苏省首条采用全自动运行最高等级运行的市域轨道交通线路。
新苏州人熊丹对11号线的开通充满热诚。
“我家就住在11号线莲湖公园站附近。这条线路开通后,去上海更方便了。”老家湖北、在昆山生活了13年的市民代表熊丹欢欣鼓舞。
作为苏州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举措,轨道交通11号线是当之无愧的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示范工程,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最新实践之一。从此,“沪苏同城化”将真正实现地铁轨道上的互通。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11号线,让高质量发展时代的苏州轨道交通事业再次驶入世人的视野。
自2007 年以来,苏州轨道交通先后报批了三轮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9条线路。11号线通车后,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至6条,运营总里程达251公里,成为公共交通的“主力军”。6月28日,11号线开通后第五天,全线网客运量171.3万人次,连续两天创下工作日客流历史新高。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MOPES指标统计,2022年苏州轨道交通线网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线网列车正点率以及有效乘客投诉回复率等5项指标的行业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一。
如今,以11号线开通运营为新起点,苏州正进一步提升运营水平,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接驳,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安全、更舒适和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11号线让“沪苏同城化”更加有感。
苏州大学首批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方世南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苏州是向全球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而轨道交通建设的相关成就,则构成了现代化苏州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苏州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辆,城市交通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发达的轨道交通。现在,轨交的年度公共交通分担率已超过了50%。”方世南说,越来越多的苏州市民正拥抱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方世南指出,轨交的崛起一方面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立足和延伸之处,也往往是苏州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的重要集聚地,无形中也提升了苏州文化的整体能见度,有利于苏州软实力实现由点及面的能级跃升。
方世南剖析了轨交崛起的文化意义。
圆桌观察员注意到,苏州已出台的《苏州公交都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了要以重点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为导向,构建苏州市域绿色出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市域线网布局,助推市域一体化发展,带动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及经济社会发展。
预计到2035年前后,苏州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将达到18条线路共1141公里,从而建成30/45/60分钟的快速通勤交通圈。
只有实现高水平的市域一体化,苏州才能更有底气地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近年来,苏州一门心思全面发力市域一体化。一系列重大决策、投资和战略布局,都在以推进和巩固市域一体化为目标而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比如,昆山市和工业园区正由原来的“背靠背”向“面对面”转变;南向拓展的常熟市与蓄锐待发的相城区抓紧实现“双向奔赴”;太湖新城的崛起将吴中区和吴江区两大板块融为一体,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亦被用于做大做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
昆山为长三角一体化所作出的贡献令夏强倍感自豪。
“这几年昆山市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我们制造业强大和产业链完善的优势,大力赋能轨交事业,为推动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作出了昆山贡献。”昆山市交通局副局长夏强语带自豪地说。
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相信,日益完善的苏州轨道交通网络,是支撑一体化雄心的关键基础设施。
“回顾纽约、东京等大都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都市圈的成型和壮大,几乎就是一部由初期的点状布局向后期更为高端的网状结构急速蔓延的扩张史。在这个过程中,轨道交通所扮演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段进军说。
无论是苏州市域一体化还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在推动发展要素不断聚拢并加以高效利用的同时,也在以交通为介质加速各类资源的分散布局。后者极大缩小了城市与城市、板块与板块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段进军认为随着轨交的延伸,
“轨交系统的成熟与完善,不但提高了城市或城市群核心区域的首位度,也让更多中小城市和板块在‘去中心化’的资源流动配置过程中获得了一试身手的用武之地。一个龙头、多个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应运而生。”段进军说。
区域经济的勃兴带动了对轨道交通事业的巨大需求,而后者的趁势而起则为都市圈的要素整合撑起了更为广阔的绚烂天空。苏州,显然是这股良性循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到2025年,苏州将打造出一套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延伸,多方式有机融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而为了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间的换乘接驳更加便捷顺畅,苏州至少要开行50条接驳轨道的公交专线,具备条件的轨道出入口100米内要实现公交站点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全覆盖。
相信用不了多久,“零费用、零距离、零等待”的公交轨道换乘网络,便将囊括苏州全境。
苏州轨交的智慧车站。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下一步,苏州要严格落实《苏州公交都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稳扎稳打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用交通自由逐渐打破昔日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为在全市、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要素资源的更高水平流动贡献力量。
促进交通、产业、空间一体化布局,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飞驰在轨的苏州交通,真香!
来源:苏州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