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经看了很多书籍,觉得自己很了解自闭症了?你是否明明遵循治疗师的方法给孩子做训练了?你是否学了很多干预方法了?
但为什么当面对自闭症孩子还是束手无策、甚至在家里经常焦头烂额呢? 其实可能是因为我们家长并没有很好掌握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指人们在尝试理解、解释、描述和预测行为的基础上,运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过程。普遍引用ABA理论应用一系列的行为指令(指令模仿,语言理解、听指令,语言表达,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与休闲等)来治疗自闭症儿童。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使自闭症儿童取得显着的进展。但运用ABA训练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误区。
误区1:强化物变成“贿赂” 强化物的运用在ABA训练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如果“强化物”运用的不恰当,很容易会变成“贿赂”,反而对孩子的康复不利。例如妈妈知道小明喜欢吃薯片,因此妈妈在小明哭闹的时候,对小明说只要不哭就会有薯片吃,久而久之小明开始用哭闹来获得薯片,所以在这里,强化物就变成了贿赂,所以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更严重,会开始讨价还。因此强化物的使用要在孩子有好的行为之后,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以后可以经常做。误区2:重复不断发指令不少家长反馈孩子比较愿意听老师的话,而自己在家里怎么发指令,孩子都没有反应。其实这是往往因为家长给孩子下达指令后,看到孩子没有任何反应,便不断多次的重复发指令,因此此时的指令失去了时效性,容易让孩子对指令没有反应,同时让家长失去了权威性,所以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建立听到我们说话,就必须作出反应的规则。误区3:缺乏泛化很多家长对孩子只停留在卡片,因此导致孤独症儿童即使积累了很多知识,但他们往往机械性死记硬背,却不能在生活中运用,难以举一反三或者灵活变通,因此泛化在ABA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泛化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内容,再进一步强化并学会运用,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西瓜”,即使下次在不同环境,换一个人问,甚至把西瓜切成一块一块,孩子也能认出这是“西瓜”,才是掌握“西瓜”这个概念。
误区4:等待出现“暗示”当家长要求孩子指认绿色的水果时,孩子快要摸到西瓜时,很多家长露出笑容并点头,孩子拿起了西瓜。但此时孩子很可能不知道西瓜是绿色的,他只是看到家长笑了就拿这个。所以表面上看,孩子是给出正确答案,但实际上是家长给出了暗示。因此,我们在等待孩子作出反应时要看着对方,不要望向正确答案,要尽量避免这种暗示,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确定孩子不会再给予孩子辅助。误区5:不重视零错误教学在家进行的康复训练,除了让家长要掌握基本的回合操作法之外,还有就是要进行零错误教学。零错误教学就是要儿童学正确的东西,同时教学过程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尽量避免儿童出现错误,这样既可以减少孩子挫败感,也可以更快的让孩子熟练掌握新技能。比如想让孩子认识圆形,就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圆形的积木。问孩子“这是什么啊?”然后在孩子回答之前,抢先说“圆形”。这样往复多次,直到家长问“这是什么啊”?孩子能回答出“圆形”。这样每次只给孩子一个选项--圆形的积木,孩子就不可能出错。因此叫零错误教学。这个教学方法对中低功能的孩子和认知比较差的孩子特别有效。待孩子掌握了圆形之后,家长可以逐一教孩子认识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这样一步一步地教各种形状,比一股脑教给孩子所有的形状来得更扎实、更有效率。因此在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切忌急于求成,一定要先接受孩子的现实情况,按照孩子的进度循序渐进,尽量避免进入误区。
昆山市瑷特生儿童特教中心,是一家非营利康复组织机构,针对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开展的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行政所属管理单位是昆山市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是昆山市残疾人联合会。机构致力于为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落后、感觉统合失调、听力障碍、智力落后、发育迟缓、轻度脑瘫、注意力不集中等等0-12岁等特殊儿童提供实施综合测评和康复训练全日制班:周一至周六,8:30—18:00微信/手机号:15371455662(朱老师)微信/手机号:15306268207(王老师)校区一:苏州市昆山市中华园路850号四季华城(四季商城)3楼031室【昆山市瑷特生儿童康复中心】校区二:苏州市昆山市长江南路666号利得国际1402室【昆山市亨那语言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