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训练很重要,合理的训练更重要 前几天很久没联系过的家长突然来了信息,问我是否还在北京,互相聊了几句,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孩子的近况和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们比较熟悉,又没办法见面详谈,文字及语音也无法完整的传达我想说的,于是约好了晚上****。 这里先简述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喵儿,女孩,刚到机构的时候才两周岁左右,只会简单的仿说,认知也是刚开始发展,但喵儿是个学能力极强的孩子,没多久,便能命名常见物品,主动提要求,回答常见的问题,当然了,这也与喵儿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喵儿在机构训练时,跟喵儿妈的交流大多也是她在苦恼孩子只在家里听话,只听姥姥和妈妈的话。后来她离开机构,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有一段时间没有再联系,喵儿给我的感觉,是一直都没变,这里并不是说她没有进步,她在语言表达及认知方面更好了,在跟我视频说话时也大多能看着镜头,但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感觉她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样到我几乎觉得当天白天还给她上过课。 跟喵儿妈聊了很久,听她描述了一些比较让她头疼的喵儿的“问题”以及她的一些疑问,我总结了一下,才发现我觉得她并没有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喵儿现在在幼儿园很不听话,经常跟班里另外两个喜欢乱跑的孩子一起跑,老师经常反应她在幼儿园“不太乖”。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跟喵儿视频聊了一会儿,发现她对他人的要求并不能坚持太长时间,半分钟左右她就会走神或者开始说她想说的话。 同时,还注意到了妈妈和姥姥的一些行为,或者说惯,一旦喵儿开始乱说,妈妈和姥姥会马上打断她,用手捂一下嘴巴或者发出“诶!嗯?”等语气,同时再重复一遍我提出的问题,让喵儿来回答,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求她必须盘腿坐好(因为视频时喵儿在床上准备睡觉了),然后背部挺直,不能东张西望,眼睛看着镜头,认真回答问题… 这一系列的要求让我有些哭笑不得,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是这样要求孩子的,但肯定不在少数,比如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动等等,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军事化管理”。 家长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一旦孩子被诊断有障碍,那么他就不再是个孩子了,完全变成了与孩子不同的另一个种类,这么说可能有些失礼,但这样表达的意思会更明确。 喵儿的问题并不在于她,而是在于家长的大量提示,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去提示她,即使她说两句话就走神了,即使她答非所问,即使她说话的时候左顾右盼,试着不去干扰她,不要在她面前砌一堵墙,如果事事都需要家长的提示,那么跟他人交流的那个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孩子只是你说话的工具而已,她也不会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 喵儿妈紧接着又问了我另一个问题,也是大多数家长都会疑惑的:我们一直提示她她还做不好呢,如果不提示,她会不会更做不好了? 上面我说的“不要去提示她”可能太过于武断,导致家长对字面意思的反应太大。这里说的“不要”是在特定情景下才要求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知道,她是个孩子,是个发展中儿童,跟常态儿童一样,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她有发展障碍而否定她作为儿童犯错误的权利。 喵儿今年四周岁左右,我们可以想一下,常态儿童在四周岁左右是否可以长时间的坐在那里,看着镜头有问有答,像个大人一样认真聊天?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其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孩子们像个大人呢?我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经常忘了自己已经活过了几十年,生活的阅历及经验让我们学会了很多,有些事我们看一看就知道该怎样解决,然而孩子们还没有这些经验,所以在我们看来,明明很简单的东西,他们却学的非常慢。 重要的是,在我工作过程中,喵儿妈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一个个案,在独生子女或第一胎被诊断出障碍的家庭中,这种观念更为常见。相反的,孩子有个常态儿童的哥哥姐姐,在教育观念上会更加“放松”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太过于关注孩子不会什么,要学什么,忘了停下来看看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 关于喵儿为什么在妈妈和姥姥的视线范围内特别“乖”表现特别好,但一到幼儿园就开始“不乖”,这个问题会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解答。 课程介绍:1、一对一个训课2、感觉统合训练课3、发音不清 流口水干预4、多动症,学障碍康复5、手部小肌肉运动精细课程6、发育迟缓7、认知理解提高训练8、问题行为矫正9、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课程。 本中心均是特教老师,有自闭症康复资格证书,个案经验丰富,每年都会参加上海、北京、广州、台湾等地的专业培训进修和实践,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学,希望家长能密切的配合老师,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家长的生活泛化辅助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发挥正向作用,而不是越帮越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能让孩子通过我们的干预训练能融入正常生活。 联系电话:0512-57352378 15306268207
QQ:2713524918
微信号:15306268207
联系人:赵老师
地址:昆山市长江南路666号利得国际1402室
网址:[url][urlen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