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直接的利益相关方(最核心的推动者) u7_IO
这部分人是房价上涨最直接、也是最坚定的“鼓吹者”,因为他们的收入和财富与房价高度绑定。
!$/1Q+
/'V(F* g
房地产开发商及其从业人员: 03F%!Rm/j
J33enQd
动机: 高房价直接意味着更高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他们需要通过制造“涨价预期”来刺激购房者的恐慌心理,促使潜在买家“赶紧上车”,从而去化库存、回笼资金。 HA?<j|M
7~2b4"&
行为: 在广告和宣传中常用“最后机会”、“黄金地段”、“价值洼地”等词汇,并会引用各种利好数据来佐证上涨趋势。 i@=0fHiZQ
He#5d!cf:M
房产中介和销售人员: [jPUAr}
XYJ7k7zc+Y
动机: 他们的佣金与成交价直接挂钩。房价上涨,佣金水涨船高。同时,上涨的市场行情更能吸引买卖双方入场,交易量上升,他们的收入也会增加。 Y:GSjq
or?@Ti;
行为: 会频繁联系潜在客户,传递“业主又要涨价”、“这个片区马上要通地铁/建学校”等消息,制造紧迫感。 \`H"4r[?(
C
#A sA
已经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者和炒房客: ~uF%*
?#OGH`ZvkI
动机: 他们是过去二十年房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房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资产增值。他们需要通过鼓吹上涨来维持市场热度,以便在未来能以更高的价格抛售**,或者继续通过房产进行融资。 *SW.K{{
b51{sL
行为: 在社交媒体、论坛、朋友圈等平台分享“成功经验”,分析“宏观经济”,论证房价“永远涨”的逻辑。 a
J%&Y5L
5pJ)OX
地方政府: FtaO@5pS54
~]}V"O%,
动机: 地方财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卖地)。房价上涨,土地才能卖出好价钱,从而保障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的资金。因此,地方政府有维持土地市场热度的内在动力。 8VbHZ9Q
L/2{}l>D
行为: 虽然现在“房住不炒”是国策,地方政府不能直接鼓吹涨价,但在政策制定上(如放宽限购、提供购房补贴等)往往会释放出托底甚至刺激市场的信号。 qb^jcy
s:_M+_7_
二、 间接的利益捆绑方 ^Z?X\t
这部分人的利益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房价稳定或上涨对他们有利。 _/@VV5Mq
j"FX ?|4
部分专家学者和媒体: 7MRu=Z.-b
fs8nYgv|Q
动机: 一些专家与开发商、金融机构等有合作关系(如担任独立董事、接受咨询费、获得研究经费等)。他们的言论可能会倾向于维护资方利益。部分媒体也依赖房地产广告收入。 0*G5Vd
tVSURYA8
行为: 发表看多房地产的报告和评论,从人口、货币、城市化等宏观角度论证房价的“合理性”和“必然上涨性”,为市场造势。 >(v%"04|e
eBZa9X$
银行等金融机构: 64qm
[x`trypg
动机: 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最优质、最安全的资产。房地产开发贷也是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一个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对银行的信贷业务至关重要。 r?{$k3Vl
L@ ,-V
行为: 虽然银行不会公开鼓吹房价上涨,但它们倾向于向房地产市场提供充裕的信贷支持,这在客观上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h8IjTd]z{$
=5NM
=K
三、 受情绪和认知影响的普通群体 TTg>g~t`
这部分人并非出于直接的职业或经济利益,而是受自身认知、信息和从众心理的影响。 a&>Tk%
z93HTy9
早期购房的“既得利益者”: )XB31^
PUMh#^g}
动机: 他们在房价较低时购入房产,享受了巨大的资产增值。这种“路径依赖”让他们从情感和信念上坚信房价会一直涨下去,因为这是他们财富故事的核心。承认房价下跌,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成功”。 [kdt]+'+
;aZ$qgN*Y
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亲友圈里,他们会不自觉地成为“房价永涨论”的传播者。 R5`"~qP-
g+5{&YD
陷入“焦虑”的潜在刚需购房者: "AN2
K
3t
动机: 这是一个非常矛盾但又常见的群体。他们害怕现在不买,以后会更买不起。在这种焦虑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寻找并相信那些看涨的分析,以此来合理化自己“咬牙上车”的决策。他们嚷着“要涨”,其实是说给自己听,为自己打气。 D`nW9i7
Vf:w.G A
行为: 他们会转发看涨的文章,在讨论中强调通胀、土地稀缺等观点,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说服”。 y`"~zq0D
ENlqoj1
信息不对称下的“跟随者”: . &dh7`l
/O"IA4O
动机: 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而市场上声音最大、最响亮的往往是那些有资源、有动机的利益相关方。长期浸泡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很容易形成“房价永远涨”的刻板印象。 n@pm5f
yNY *Fl!
行为: 人云亦云,成为看涨声音的“回声板”。 +xqPyR
I }AO_rtb
总结 g8 (zvG;Y
嚷着房价要上涨的,是一个由 “核心利益集团” (开发商、中介、炒房客)驱动,“利益捆绑方” (部分专家、媒体、地方政府)助推,并感染了 “情绪化大众” (既得利益者、焦虑刚需)的混合群体。 Evd>s
)9~1XiS,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因为预期是房地产市场的命脉。一旦形成上涨的集体预期,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购买力入场,形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lT-w
?Ji.bnfK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住不炒”国策、人口结构变化、经济转型等),过去那种“单边上涨”的模式难以持续。在听到任何关于房价的论断时,辨别其背后的立场和动机,结合客观数据和宏观趋势进行独立判断,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