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第九年,项目终于成功中标。九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所幸,我并不孤单。
2013年,我进入昆山市一医院,成为肿瘤科的一名医生。岗前培训时,医院里的科研明星——肿瘤科陈敏斌教授与神经外科石磊教授,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临床工作与科研探索是相辅相成的,医生在诊治患者的同时,也能通过科学研究,去回答临床中遇到的难题,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原来医生的身份可以如此多元!
在科研道路的起步阶段,一位宫颈癌终末期患者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我说:"我走后,要把遗体捐献给你们研究,说不定以后就能治好了。"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植心底。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尚可治愈,可一旦进展至复发转移阶段,治疗手段便极为有限。
我开始聚焦宫颈癌病理机制与治疗策略,着手从基础研究层面探索新靶点与疗法时,陈敏斌教授曾诚恳地表示:“你的研究,我全力支持!”这句实实在在的话,让我感受到来自团队前辈的信任与力量,也成为我后续科研工作中一份重要的依靠。
最初几年的科研工作如无头苍蝇。课题方向频频更换,今日研究这个通路,明日探索那个基因;标书图表粗糙,前期数据亦显单薄。每年申请季满怀期待提交材料,最终只能默默承受"陪跑"的结果。日常繁重的临床工作,让我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失落情绪中。那位患者生前希望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话语——“说不定以后就能治好了”,始终提醒着我这份工作的意义。她说的“以后”,让我保持着一种平实的期待。也许通过持续的努力,明年我就能在项目申请上有所进展。
沉下心来,我开始正视"技不如人"的短板,意识到仅有临床问题远远不够,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学习生物信息分析、R语言等技能后,我申请暂停临床工作一年,全身心投入实验室。在肿瘤创新团队伙伴鼎力相助下,我们共同发表代表性成果。那一刻,我清晰感受到自己从"陪跑者"蜕变为真正的"参赛者",那位捐献者种下的“生命种子”,正在集体浇灌下抽枝散叶。
一次中标并非终点,只是通往下一关的入场券。漫漫长路不因挫折而漫长,只因团队陪伴倍显温暖。幸遇太多秉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信念的导师与伙伴。愿我的故事为征途中的同道们带去慰藉,勿因一时成败否定自我,放稳心态持之以恒精进,我们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