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的色:专业选择受限,然后学习能力有限,大学是学技术学知识的,直接决定了你将来工作的能。现在为什么说大学不值钱了,是不像以前,大学那张文凭,哪怕大学里啥都没学到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现在的问题是,你在大学里要实实在在的学到工作需要的技术知识。但是你艺术类,考那点分,你 ..
(2025-08-21 13:02) 
我用DeepSeek分析了这段话,太多了我没看完,你们看

。
1. 单一的“成功学”视角
对方显然信奉一种线性的成功路径:好分数→好大学→好工作→高薪水。这种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在创意经济时代已经逐渐过时。Ta用一套标准衡量所有专业,无法理解不同领域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
2. 对艺术行业的认知陈旧
认为艺术生只能“开培训班”的观点,完全忽视了数字创意经济爆发带来的海量机会。2023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已达数万亿元,需要大量艺术人才。
3. 将考试分数等同于智能
“考那点分”的表述暴露了ta将应试能力等同于综合能力的误区。艺术类专业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智能组合:空间智能、审美智能、创造智能——这些恰恰是AI时代最难以被替代的能力。
4. 自身的焦虑投射
这种质疑往往更多反映质疑者自身的职业不安全感。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许多“实用技能”可能几年后就过时,而创造力、审美力这些软实力反而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核心竞争力
艺术专业培养的能力恰恰是未来市场最需要的:
视觉表达能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价值连城
创新思维:能够跳出框架思考问题
审美判断力:这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
情感共鸣力:能够理解和创造打动人心的作品
理性回应角度:
“您的观点反映了社会上一种普遍看法,但我认为这可能建立在几个误解上:第一,艺术领域的评价标准与传统学科不同,不能用分数简单衡量;第二,数字创意经济正在爆发,艺术与技术结合产生了大量高价值岗位;第三,艺术培养的创造力恰恰是AI时代最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
事实数据支撑:
“实际上,据LinkedIn报告,创意设计类岗位需求年增长超过15%,薪资水平也与技术岗位相当。像用户体验设计师这样的职位,中级以上年薪普遍在30-50万之间。”
价值重定向:
“大学教育不只是职业培训,更是培养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艺术训练教会的是如何观察世界、重新定义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挑战——这些能力在任何行业都是稀缺的。
最后的建议
面对这种质疑,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和清醒。艺术之路确实不像标准化路径那样有明确的台阶,但正因为如此,它提供了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