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该指南充分吸纳了我市“全城换电”模式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昆山再次先行先试,率先完成全域电动自行车换电网络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电动自行车换电全面落地的城市,为全省全国探路。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规模持续增长,因充电引发的安全问题也多发频发。据应急管理部专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源于非法改装电池与入户充电。
昆山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30万辆,每年新增约15万辆,如何确保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高效充电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4年,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市镇两级专项工作组,启动“全城换电”项目,明确住建(城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市属国企交发集团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建设、运维、推广;其他部门根据职责全面提供专业业务支持,按照“政府+市场”的运营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2024年8月,昆山交发集团、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以及绿通换电合作开展“全城换电”试点工作,构建起“政府主导、国企牵头、央地协同”治理机制。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以居民换电为核心,延伸拓展到骑手换电、旅租、换电短租等,采取‘试点+全域’模式,在周市镇先行试点,再逐步向其他区镇推进。”市交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卫东介绍,在具体布设换电柜时,优先选择居民小区、企业工厂、大型商圈、旅游景区、轨交站点等人员相对密集区域,再充分利用街头巷尾、零星地块进行补盲加密。
截至目前,已在全市选点1211个,落柜800个,形成覆盖城乡的便民网络,从源头破解入户充电火灾隐患。
7月16日下午1点左右,正是高峰时段,外卖员王先生突然发现电瓶车电量告急,立即定位到最近的白塘路野马渡广场换电服务驿站,取下电池,按键打开仓门,放入智能换电柜,等待3秒钟,将弹出的满电电池装入车内,电动自行车即刻“满血复活”。
野马渡广场换电服务驿站是全市首个布设的换电设施。在这里,小昆看到,一个换电柜配有12个电池仓,指示灯颜色提示仓内电池状态,首次使用需在“鹿路通”APP上绑定账号并完成身份认证,点击“智慧换电”可查询换电柜点位信息以及可用电池数量。
“使用时,不需要再扫码识别,只需要按一下键,仓门就会自动打开,非常方便,对无法灵活使用手机的老年人也很友好!”家住附近的居民李先生告诉小昆。
据介绍,我市投放的是48V新国标磷酸铁锂标准化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稳定性能。相较于传统电动自行车充电一次耗费五六个小时,换电柜仅需1分钟就能完成全部操作,即换即走。
一块满电电池续航约60公里,一个换电站可支持100多名用户同时使用,效率相当于10个充电车棚。在监管方面,研发应用智慧管理平台,对智慧储能换电柜实施全天候监控,实时采集电池电压、温度等数据,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同步对接政府监管平台实现全流程追溯。此外,还创新推出“光伏+储能+换电”一体化驿站,通过清洁能源供电降低运营成本。
“这种便捷服务不仅能够帮助市民节省时间,拓展生活半径,也有助于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供需矛盾。”昆山交发集团下属数科集团总经理邱晓菁认为,“智慧换电是对于电动自行车能源的智慧化升级,通过大数据平台管理换电柜和电池新基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让市民用户获得由智慧化创新带来的体验升级。”
“以前下班要赶紧到小区‘抢’充电桩,现在可以随时出发,不用担心车没电。”在周市镇工作的王先生告诉小昆,以前担心换电价格高,电池也不是自己的。一个月用下来,发现充电套餐更为优惠,还不用为电池另付费用,减少一次性支出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全城换电”模式的推广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更有效地减少了电动自行车在家庭入户充电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解决了充电点不足、电池监管及污染等问题,进一步促进电动自行车合规发展,有助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创新升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换电用户近2万人。
2024年12月,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专班将昆山经验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其通过统一电池标准、数字化监管、废旧电池回收闭环等举措,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指南(试行)》为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也为我们从试点到全域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盛卫东表示,未来三年,将建设5000个换电柜,服务60万用户,形成可复制的“政府主导+央企运营+民生导向”昆山模式。
来源:昆山发布